编辑: 思念那么浓 2019-07-08

12 的选择其实仍属於所有女性「输到底」的共同命运;

尤其是 美丽而有个性的青年女子,愈觉得自己握有筹码,可能输得愈惨?或者说所谓 女性的选择,在父权的社会或男性主宰的家庭中只是一种错觉?而不论男女, 人生即便作了选择,总会后悔没走上那条当初不被选择的道路?至於男主角三 爷是否由〈金锁记〉的正经谨慎变成《怨女》的卑鄙轻浮?

13 还是像女主角一 样,只是更像现实界的人物而已?更圆型或典型?而人物之减少,曹七巧的女 儿姜长安这个角色在《怨女》中消失了,理由与影响为何?又从结构来比较, 如果《怨女》是循环型的,则其所显示之悲剧是否早已成为古今女性都不能轻 易化解之宿命?更以风格而言,《怨女》里的时代背景描写增加许多,情节不 那麽戏剧化,文字转为平淡自然,如此是否更能显露一种现代感?

一、曹七巧与柴银娣 对於像张爱玲如此才气纵横的作家来说,将旧作重写扩大可能是一个更为 艰困的搏斗过程?因为处处要与旧作不同,未必比创作新小说容易.从悲剧的 光谱来看,如果两端是个性悲剧与命运悲剧,〈金锁记〉比较倾向前者而《怨女》偏於后者,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前者多少与曹七巧的极端性格有关,要 不是她太好强而时时想要反击,她的痛苦与矛盾不会如此深澈;

至於《怨女》 中的银娣,与小叔偷情不成,怕别人议论而企图上吊,后来虽活了下来,但虽 生犹死.评论家林幸谦说:「银娣的自杀行为,使七巧在〈金锁记〉没有面临 的死亡临界点被作者提出来,显示出银娣更深一层的内心挣扎,也显示张爱玲 有意深化女性在此情境中所必须经历的心路历程.……银娣的寻死念头和实践 行为,足以引发更为复杂的自我牺牲的女性历史问号.」

14 《怨女》比〈金锁 记〉的心理描写更为深刻,也更有历史与典型的意涵.换言之,像《红楼梦》 里秦可卿、尤

二、三姐的死都还不是最悲哀的事,「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 (台北:允晨文化,1990),页97.

12 见《怨女》(台北:皇冠,1966),页14.本文所引皆见此书,只标页码,不另注.

13 见李元贞,〈张爱玲的〈金锁记〉与《怨女》〉,收录於氏著,《文学论评》(台北:牧童,1979).

14 见氏著,《历史、女性与性别政治》(台北:麦田,2000),页185. 〈金锁记〉与《怨女》比较研究

155 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像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15 也就因为如此,张爱玲将《红 楼梦》所显示的中国女性悲剧更往前推进了一层? 银娣意欲放弃自我,可说仍具有一般平凡女性的心理;

七巧牺牲的却是女 儿的婚姻幸福,总是比较不寻常.还好七巧的悲剧及身而止,她在死前方才感 觉到:「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16 (页202)不论她对自己疯狂的行径是否有自觉,总之就是不能克制,此即个性 悲剧;

但另一方面也是被不合理的环境逼到极端;

换言之,这是内在心理与外 在制度互相激化而逐渐形成的.她出身低微,又不肯隐忍,被兄嫂主张嫁给姜 家二爷当姨太太.丈夫犯骨痨,终年躺著,她的美丽因此毫无用处;

况且姜家 上下只把她当成终年照顾与陪伴病人的女护士而已.她虽具备著天生的好口 才,但没受过教育,只能成为市井取笑、粗口俗语,「她知道,一不留心,人 们就会用嘲笑的,不信任的眼光截断她的话锋,她已经习惯了那种痛苦.」 (页200)评论家周蕾说:「跟那些有良好家教的女性相反,七巧既不能沉默, 也不懂克制.口头语言成为她回击敌对世界的工具.而如此一来,口头语言亦 毫不留情地把存在的病态外在化.她以自己经验过的种种残酷无情,来回敬这 个世界.於是,七巧的语言是一贯的谩骂、挑衅、讥笑,教人尴尬难堪,并要 摧毁所有她所接触过的人.」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