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思念那么浓 2019-07-08

』从前的文人是靠 著统治阶级吃饭的,现在情形略有不同,我很高兴我的衣食父母不是『帝王家』而 是买杂志的大众.」见氏著, 〈童言无忌〉 , 《流言》(台北:皇冠,1973) ,页10.

3 见氏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1979),页335.

4 同前注,页343.

5 见 〈访张爱玲女士〉 , 收录於 《华丽与苍凉D D张爱玲纪念文集》 (台北 : 皇冠 , 1995) , 页159. 〈金锁记〉与《怨女》比较研究

153 此,论点也各有偏重,本文希望能够较仔细地检视这个议题. 张爱玲为何会选择〈金锁记〉加以改写成《怨女》?首先,〈金锁记〉当 年在上海发表时(1943)就受到好评,例如迅雨(傅雷)说〈金锁记〉是「张 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且「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6 她想登上美国文坛,自然要寻求有把握又能得到别人肯定的题材来写.其次, 张爱玲曾说:「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澈底的人 物.」

7 这个澈底的人物是否在写作过程中,因为个性与心理过於强烈而拥有了 自己的生命,彷佛从纸面上站立起来,要求作者顺势而为写其言行与结果?换 言之,此「唯一」澈底人物不受管控,始终成为张爱玲的心结,耿耿於怀,二 十多年后终於将其化解於长篇小说《怨女》之中?

8 「澈底的」曹七巧变为「不 澈底」的柴银娣,回归到张爱玲的一贯创作原则?此外,〈金锁记〉的古典气 息相当浓厚,张爱玲如果要写具有中国风格与背景的故事给美国人阅读也颇为 合适.可惜英文版《怨女》没有成功(1966年,张爱玲自己翻译成中文加以出 版,离〈金锁记〉的出版,隔了二十三年的时间),女主角柴银娣成为不澈底 的人物后,即属於类似现实界、善恶参杂的普通人.留美文学评论家水晶曾分 析道:「洋人所接触的现代中国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可怜虫居多;

否则,便是 十恶不赦的地主、官僚之类,很少『居间』的,像银娣这种『眼睛描法描法, 小奸小坏』的人物,所以不习惯.」

9 这也是现代文化评论家萨依德(Edward W. Said)所谓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

10 西方人只想看他们想像的,也就 是不文明而邪恶的东方.说到底,张爱玲很可能认为《怨女》并非模仿〈金锁 记〉之作,主角的生存形态既已改变,人物数目也有所减少,故事拉长,情节 更易,题目不同.评论家陈辉扬就说:「《怨女》与〈金锁记〉是两部作品, 它俩的关系不单是改写,还是重新创造整个生命历程;

〈金锁记〉是玉i, 《怨女》是玉环;

前者以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后者以循环的结构将病态的人 际关系化为艺术家的杰作.」

11 6 见氏著, 〈论张爱玲的小说〉 ,收录於唐文标, 《张爱玲研究》(台北:联经,1983) 〈关於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附录,页124.

7 见〈自己的文章〉,《流言》,页21.

8 〈金锁记〉发表於

1943 年,《怨女》中文版则於

1966 年在香港连载.可参考年表, 附录於《华丽与苍凉D D张爱玲纪念文集》一书.

9 见氏著,〈蝉DD夜访张爱玲〉,收录於氏著,《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台北:大地,1973),页34.

10 可参考氏著,王志弘等译,《东方主义》(台北:立绪,1999).

11 见氏著,〈历史的回廊D D张爱玲的足音〉,收录於郑树森编选,《张爱玲的世界》 台大文史哲学报154 欲比较〈金锁记〉与《怨女》可从多方面加以进行,例如从女主角的角度 来说,比起曹七巧,柴银娣有选择婚姻对象的权利,但结局仍然是不幸的.换 言之,婚姻是女性一生最大的赌注,但「错到底」(银娣於小说开始不远处所 绣的鞋面花样)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