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旋风 2019-07-04

2005 年的 35.78 万元/公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所提高. ――土地整理复垦工作成果显著,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1997~

2005 年牡丹江市通过对区域内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面积共

3482 公顷. ――土地生态建设取得成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规划实施期 间,全市实现生态退耕

12396 公顷,稳定了区域生态系统,改善了全 市的生态质量.

三、上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指标分解刚性. 上轮规划采取上级一次性下达规划指标的分 解方法,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战略结合不够充分,致使发展较快的 区域用地指标不足,发展较慢的市县指标又有结余.对区域内基础设 施建设考虑不充分,导致交通水利指标结余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不 足. ――用地布局不合理.上轮规划仅重视指标控制,在用地布局上 与城市规划、水利规划、河道规划等结合程度相对较差,致使用地布 第4页共78 页 牡丹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局不合理,从而出现有指标但位置不可用的现象. ――规划用途管制措施过于刚性,缺乏弹性.上轮规划在用途管 制和空间调控上过于刚性, 没有统筹考虑建设项目用地的不确定性和 环境保护等要求,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不足.地方政府不能根据当地 经济发展需求修正规划,规划缺乏灵活性.

第三节 土地利用特点及主要问题

一、土地利用特点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牡丹江市地处张广才岭和老爷岭腹地, 地貌类型多样,多为山地和丘陵台地,牡丹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穆 棱河、绥芬河发源于境内,多样的地貌类型为多种形式的土地利用类 型奠定了基础. ――土地利用率较高,土地垦殖率较低.2005 年全市土地利用 率达 95.3%,比全省土地利用率高 8.6 个百分点.土地垦殖率仅为 16.8%,比全省土地垦殖率低

9 个百分点. ――城乡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相对较大.2005 年 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 61.5%. ――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较好.牡丹江市森林覆盖率达 60.2%, 是全国

50 个园林绿化模范城和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之 一. 林地面积大, 有利于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2005 年全市人均耕地仅 第5页共78 页 牡丹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为0.24 公顷,低于全省人均耕地水平近 30%.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 其中大部分是低洼易涝地,利用难度大. ――建设用地利用仍较粗放.2005 年全市人均建设用地

317 平 方米,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有所下降.穆棱市各乡镇 及林口县五林镇等乡镇, 侵蚀模数 5000~8000t/km2 ・a, 年平均流失土 层厚度 4~6mm,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是牡丹江建设 大牡丹江、新牡丹江 的关键时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的新形势, 深刻 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对俄互市贸易国际化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牡 丹江市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到2020 年,牡丹江市人口总量预测达 到311.3 万人,为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需要加强耕地的保 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现代农业 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牡丹江市耕地后备资源 不足,耕地资源补充能力有限,耕地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未来十五年,正是牡丹江市快 速发展的时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全省 八大经济区 建设, 第6页共78 页 牡丹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 而可用作新增 建设用地的土地受地形、河流等因素制约,建设用地的供给将面临巨 大压力. ――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任务艰巨. 随着牡丹江市城镇化水平的提 高,农村居民点并未同步减少,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仍然偏大;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