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2017-10-05
行吟 回望 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 ―― ―我所经历的解放日报改革(下) 秦绍德 改革对于报社而言, 不仅意味着内容的突破 (更加符合新闻规律)、技术的进步,而且还有经济 体制的转型.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报纸广告放开,发行 不受邮发限制自行拓展, 报社在市场经济的道路 上走得很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改革开放初期 到整个九十年代,《解放日报》有过几次扩版,从最 初四版扩大到八版,再扩展到十六版、二十版.扩 版固然是为了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多种文化需 求,但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是经济因素.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投放平面媒体的广 告与日俱增,原有的版面不够了,就推动着扩版. 但也不是版面越多、广告越多,就利润越高.这里 有广告收入与报纸成本、内容增加的平衡关系,只 有找到一个临界点,即内容可以承接、成本最低而 利润最大,才是最合适的扩版方案. 在报业市场中我们发现, 不是党报的晚报比 我们走得更快, 外地有一些党报还创办了晚报和 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发行量、营收和利润增长得也 很快,主要原因是他们适应了读者市场需求.我们 深受震动,但又有点不服气.《解放日报》历来走在 全国报纸的前列,我们有经济实力,干部、 记者队伍又很强,难道还办不出一家面向 市场的报纸? 《解放日报》 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肩 负着宣传报道的重任, 肯定不能作为市场 报来办.但我们能不能在此之外,办一张面 向读者市场的报试一试? 毛主席说: 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 一吃. 没尝过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在这时,机会来了.有消息传来 说, 上海市劳动局打算停办 《劳动信息 报》,希望有报社接收.我们赶紧一面派 人去洽谈, 一面向出版局申请报纸更换 主管单位和更名.事情办得很顺利,筹办 新报纸的议程提到了党委会上.党委会 成员一致赞成办一张新的报纸, 并提 出了许多好的主张. 首先要组建创建新报纸的筹备班子.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方案:一是选几位有 经验、年长些的记者,这样可能办得稳当一 些;

二是选几位优秀的年轻骨干记者,他们 没有包袱,也许可闯出一条路来.经过权衡, 决定从工交、国内、文艺、中国经济版等部门 抽调四位同志来筹备新的面向市场的报 纸,他们都在三十岁上下,却已有十年左右的新闻 工作经历,采写能力都较强,管理能力还有待锻炼. 究竟要办一张面向市场的什么样的报纸?我 们也心中无数.既然要让年轻人闯,就将报纸的市 场定位和规划全都交给他们去设计, 我们只是提 出任务:这不只是要办出一张新报纸,而是要筹建 一个新报社―― ―一家面向市场的报社. 因此,版面、编务、发行、广告、组织结构及用人机制要通盘 考虑.这是一块试验田,各个方面都要试. 筹备组的年轻人对这项任务充满了热情和憧 憬,他们在短短一个月不到走南(广东)闯北(北京), 访问调查了 《北京青年报》《精品购物指南》 《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十多家报 纸,回来后就上海报业市场、新闻和服务内容、经 营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果然,出手的 调查报告令人耳目一新,他们的调查结论是: 上海报业正处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之中.市场已相当饱和,但仍有空间,上海缺少一 张将新闻和生活结合得较好的、有冲击力的报纸. 新报纸应该走进中青年(18-45 岁)、走进家庭.新 报纸不是晚报的翻版,应该是晚报后的报纸. 上海已有七家日报,但缺一张周报.新报纸出 生在日报市场中, 如同一棵苗;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