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2013-02-21

15 个 省份的

200 多个县,实地考察与研究 2000余座古建筑的伟大工作, 正是这些 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 的科学基础, 也体现了林徽因相比之下 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这也是这对夫妇为古建筑保护 付出的艰辛努力.提到这个, 我联想起 两件往事.北平解放前夕, 解放军找到 梁家要求他们在军用地图上标出北平 城里重要的古建筑, 并且划出禁止炮击 的地区.他们是考虑到万一与傅作义谈 判失败, 被迫攻城时, 要尽可能保护古 建筑.多年后林洙在叙述这桩往事的时 候, 说到梁林为此诧异而高兴 , 几乎跳 了起来.无独有偶,还在

1944 年的夏 天, 盟军准备轰炸敌占区时, 也请梁思 成划出需要保护的古建筑群落, 梁思成 同时还提出有两个城市也希望得到保 护, 它们是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两位 建筑学家的胸襟之广大, 不囿于一国一 地, 真是让后人钦佩. 只是我也发现了, 在叙述他们的故 事时, 林徽因和梁思成总是联系在一起 的, 他们的名字一起写在了 《中国建筑 史》、《营造法式注释》 上. 是啊, 人们往往很难将林梁二人 在建筑学上的贡献区分开来, 这很大程 度上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和共 同的工作经历, 但或许恰恰是这种特殊 的关系使得林徽因在建筑学上的独特 贡献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如前所述, 即使有一些著作讨论到了林徽因的建 筑学方法、 思想的独特之处, 如 比较起 来, 林徽因思想活跃、 主意多, 但构思画 图, 梁思成是高手, ……他们俩的结合, 结合得好 ,其目的却也是为了说明金 岳霖对林梁二人婚姻的看法, 而非说明 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的独特性. 然而, 从科学文化角度来看, 林徽 因可算是一个极值得关注和探讨的对 象, 因为她兼具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 作家的文学气质, 古往今来能将二者揉 合得浑然天成的人物并不多见, 科学文 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在她的身上体现 得是那样的鲜明.正如她的后人所言: 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 谨的科学内容, 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 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 面的精湛成就, 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她的绚丽人生, 至少生动地表明了 活 泼时髦 与 严肃认真 、 诗人 与 科学 家 原来并不必然矛盾, 科学女性也并 非必须是实验室里面无表情的中性人, 原来科学也可以很美. 总觉得林徽因的诗歌清丽、 纤柔 而直接, 我也很好奇使用这样行文风格 的人当写到 学术论文 的时候会是什 么样子, 《林徽因文存》 的建筑卷给了我 答案.科学史之父萨顿在新科学人文主 义中构想了真、 善、 美的终将相遇, 这于 对女性科学家的研究视角也许是更有 启发意义的吧. 原来科学也可以很美 ―― ―从林徽因的诗歌人生与建筑生涯谈起 南来北往阴章梅芳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 姻吴 慧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阴 李醒民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鹤玲的新 著 《所罗门王的魔戒―― ―动物利他行 为与人类利他主义》 (科学出版社,

2008 年3月第

1 版) 已经放在我的案 头.顺着作者在 后记 中的提示, 我 查阅了有关资料, 回忆起已逝岁月的 痕迹.记得在

1998 年和

1999 年之交 的什么时候, 《自然辩证法通讯》 编辑 部收到刘鹤玲的一篇来稿―― ― 《互惠 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 学预设》 .我看后印象颇佳: 材料相当 丰富, 思想也比较新颖, 当即决定采 用.后来, 这篇论文刊登在 《自然辩证 法通讯》 第21 卷(1999) 第6期上.当时, 适逢我和程承斌正在主编 《中国 科学哲学论丛》 (湖南教育出版社在 1998~2000 年间共出版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