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人间点评 2013-04-12

对杂交种中染色体组的组成进行分析;

对代换系、附加系和易位系进行有效的鉴定,并对其中的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来源、大小、数目及发生位点进行检测和定位.此外,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还有助于确定物种间的同源性;

研究杂交种中来源不同的染色质在核中的分布;

探索B染色体的起源、染色体间的配对、重组、交换等现象. 1.3荧光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项分子生物学与细胞学相结合的技术,目前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它是用特异性的核酸重复序列作为探针,用一定方法将其进行荧光标记,然后与被测目标进行杂交,通过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特异的荧光信号,从而对其进行分析处理. 1.3.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1969年Gall和Pardue最先用放射性标记的RNA探针定位特定的靶DNA序列,从而开创了RNA.DNA原位杂交技术.他们利用同位素标记的DNA探针对非洲爪蟾的核内rDNA在细胞制片上进行检测.由于同位素探针的高背景缺陷,限制了它对靶序列的精确定位.在原位杂交技术的开创初期,都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需要用放射性自显影进行检测,这种检测上的限制和当时分子克隆技术的缺乏使得它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在随后的研究中,人们主要是在标记方法和探针类型方面进行改良和探索.1975年,Manning等Ⅲo最先在分子杂交中使用非放射性标记,用细胞色素C将生物素与RNA分子连接起来.1977年,RudkinHu发明了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目的DNA的非同位素原位杂交(Nonisotopic讯situ hybridization,NISH).1981年,Langer等首次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核酸探针成功地进行了染色体原位杂交[12].至此,以荧光标记探针进行基因原位杂交的技术趋于成熟.这项技术于1985年由Raybum开始应用于植物研究中,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该技术已应用到植物研究的很多领域. 1.3.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基本原理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核酸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核酸处理使其变性,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核酸探针(DNA或者RNA序列)与染色体或DNA纤维上变性后的单链序列互补配对,从而杂交在一起,然后用与荧光分子偶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结合,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将荧光杂交信号在染色体或者D........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