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翔的荷兰人 2016-03-30

另一方面是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三、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类型

(一)目的论

(二)义务论

(三)德性论 伦理学的分类 伦理学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 一种从伦理学发展史来看,先后出现了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四个分支;

另一种则从规范与非规范区分为规范伦理学和非规范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广义的规范伦理学是相对于非规范伦理学(指描述伦理学和元伦理学)而言的,包括一般的规范伦理学原理和应用伦理学(applied ethics)狭义的规范伦理也有两种理解:一种观点认为主要包括目的论、义务论和德性论;

另一种则认为包括规范、信念和美德伦理三个部分. 规范伦理学关注正确与错误、正当与不正当、善与恶的标准及其证明和应用问题,并提出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规范,以指导人类的行为、品性、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规范伦理学以人的行为和品行作为判断标准,它主要包括目的论、义务论和德性论三种理论形态.其中目的论和义务论基于行为的判断,而目的论基于行为效果的判断,义务论则基于行为动机的判断.德性论则基于品质的判断. 目的论和义务论都涉及到两组伦理学范畴:一组是正当、应当、义务等;

另一组则被人们称为好、善、价值等. 正当 主要是针对行为、过程及规则而言;

好 则主要指人们所欲的生活目标、性质、品格、趣味、实际状态以及行为结果中一切有正面意义的东西、人们希望得到的东西.

(一)目的论 目的论(teleology)是一种以道德行为的目的性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或已经产生的实质性价值(效果)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1、目的论的内涵 在道德正当性问题上,目的论强调行为结果的善性或价值,把对行为结果的好坏评价作为道德正当性的依据.这样, 好 就是优先于正当的,正当依赖于 好 来确定. 目的论由于对以下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1)什么是要予以最大实现的善或价值的性质? 目的论者对什么是善或恶有不同的看法 .答案一般包括:快乐、幸福、知识、爱情、权利、健康、智慧、勇敢、漂亮、权力、财富、真理、自由、友谊、安全、成功、地位、征服、自我实现、反省、慈爱之情、各种品质特征等等.但目的论一般都根据能否使善最大限度的超过恶来确定什么是正当的或尽义务的. (2)什么是所主张的善的聚集点?这里是指理论所主张的是什么人或集团的善?最大的加以实现的善是为了谁的利益?由于对以上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目的论区分为伦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 伦理利己主义:在可能的选择中,一个行为或其准则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对选择者来说,它在长期内所促成的善至少超过恶,反之则是不正当的.伦理利己主义者并不一定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利己主义者或自私自利的人.利己主义无法成为一个我们据以进行道德判断的普遍原则. 功利主义:最根本的目的是最普遍的善.一个行为或准则是正当的,它对整个人类来说,它所组成的善至少超过恶,反之则是不正当的.功利主义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基本原则.功利主义又可以区分为以下两种:行为功利主义简单地直接援引功利原则来确证行为.一个人在决定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应直接考虑它的全部后果.规则功利主义认为,一个人在决定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应根据某些已得到证明的道德规则,而这些道德规则能否得到证明,要看它是否导致人们的最大福利.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