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被控制998 2019-07-10
主编: 肖洁 编辑: 温新红 校对: 么辰

2011 年9月9日星期五 A2 Tel押(010)

82614583 82614597 E-mail押news@stimes.

cn 专题 华夏之鹰 雄视长空 ――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煦的无人机研制之路 阴文/ 唐晓智

2011 年, 新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

60 华诞.60 年来,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由弱而强, 我国航空事 业走过了一段艰难又荣耀的发展历程. 在航空工业 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大型无人驾驶靶机逐渐实现 了从无到有、 从模拟型到实体型、 从大空域到大速 度域、 从无线电遥控到全程自主导航等多项重大突 破和跨越, 某型多功能多用途无人机系列的研制成 功, 标志着我国大型无人机研制技术已跻身世界先 进行列. 这一切, 都与一个人密切相关, 他就是我国 著名无人机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煦将军. 初出茅庐, 邂逅 无人机 建国初期, 在无人靶机的生产上, 我国尚无能 为力, 为了满足航空武器靶场试验的需求, 只能从 国外进口靶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进口源 只能是苏联. 于是, 从苏联进口的

20 架 拉 -17 靶 机和

10 架米格 -15 比斯歼击机改成的靶机就成 了宝贵的 财富 . 靶机 (即无人驾驶靶机) 之所以宝贵, 是因为 它主要用于检验航空 / 防空武器系统的空中靶标, 可以模拟目标飞机的各种特性, 如几何外形、 飞行 性能、 红外雷达特征等, 并随目标飞机性能的不断 发展而提高, 担负着配合防空部队训练、 实弹射击 和各类航空 / 防空武器效能鉴定的重任, 被人们形 象地称为 空中磨刀石 .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苏关系出现重大 转折, 苏方从我国撤走了专家、 带走了资料, 实行技 术封锁.一时之间,

20 架 拉 -17 靶机很快使用殆 尽,

10 架米格 -15 比斯靶机因为 趴窝 满足不了 打靶要求, 我国航空武器试验一度陷入了困境.为 了摆脱依赖国外进口靶机的窘迫局面,

1965 年3月, 我国启动了 长空一号 靶机的自主研制工作, 却囿于经济实力不足、 技术条件落后, 研制工作举 步维艰、 进展迟缓. 当时,赵煦已经从北京航空学院导弹系飞行 力学及控制专业毕业, 并积极响应毛主席 广阔天 地大有作为 的号召, 主动申请到了位于西北大漠 戈壁深处的某导弹试验基地.刚到部队的情景, 赵 煦一辈子难以忘怀: 孤零零的营房、 没有树、 没有 路、 风沙肆虐.环境如此, 气候上又是长年干旱少 雨、 夏季酷热、 冬季严寒, 生活自然也好不到哪儿 去.驻地里营房简陋, 平日吃的都是存放多年的陈 粮, 喝的则是含碱量高、 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水, 真 可谓居陋室、 食陈粮、 饮苦水. 处于荒凉之境的赵煦没有任梦想荒芜,反而 于一番历练中脱颖而出, 与无人机 邂逅 .他利用 下放到锅炉房锻炼的时机, 一边工作, 一边学习, 系统、扎实地学习了大量与飞机有关的专业知识, 并 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为后来在 长空一号 研制 中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煦和战友们从某图像资 料中发现国外一张模糊的三轮小车图片, 他们灵机 一动,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无人驾驶靶机设计理念, 并决定把它用于运载无人驾驶靶机滑跑起飞的工 具, 进行全新的设计和研制.他和战友们将想法向 部队领导汇报后, 立刻得到了高度重视.见习锻炼 尚未结束, 赵煦就被直接调进了 长空一号 靶机研 制课题小组, 并作为主要技术骨干负责总体设计工 作.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 锅炉小子 到 长空一号 的掌舵者, 赵煦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传奇. 从此, 他的目标只有一个―― ―依靠自己的实力,研制出 中国的无人驾驶靶机. 大胆突破, 相伴 无人机 刚刚调入 长空一号 课题组的赵煦, 不到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