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棉鞋 2019-07-06

1996 年的宇浩用 他年轻的视角来t望人生的时候, 《迹向》还隐藏着另外一番寓意,它 代表的不仅仅是过往岁月留下的 一丝淡淡的痕迹,不仅仅是对逝去 青葱岁月的留恋,也是作者对过去 的总结和对未来的表白. 或者说, 这是一个男孩在文学成长道路上 的一次成人礼.在《迹向》最后一个 字铿锵落地之时,我听到了金铁交 鸣的铸剑声,一个以笔为剑的男人 整装待发,扛着自己的梦想,开始 穿越前途未卜的文字江湖. 我坚 信,那里有一座属于他的精神乌托 邦,那里有一个属于他的豁达的世 界. 留住乡村的文化记忆 ―― ―读阙献荣《流砂岁月》 流泉 在一个沉静的夜晚, 读到朋 友转来的阙献荣的这部名曰 《流 砂岁月》的书稿. 这是一本书写松 阳古村落的散文集, 有关乡村的 现状、 历史及深邃繁复的文化记 忆. 跟随着《流砂岁月》,我走进松 阳的一个个古村落,那些村,那些 人,那些乡村旧 事 、民 俗 、历 史风云和变迁,仿佛就在眼前…… 不知什么时候起, 松阳古村 落的名声越来越响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 体相继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王巨 才、张抗抗等大家名士纷至沓来, 看松阳,写松阳. 沉睡千年的寂寞 古县又一次以 田园松阳 的形 象,名闻遐迩. 每一个乡村都有属于自己的 光荣和梦想. 留住乡村的文化记 忆,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在 松阳,就有一些人走村串巷,长期 奔波在乡村与乡村之间, 用自己 的行动和手中的笔, 为乡村呐喊 摇旗,树碑立传. 在这些人中,有 我的朋友鲁晓敏、叶高兴、黄春爱 等等,甚至更年轻一些的阙献荣. 他们通过不断寻访、挖掘,掌握第 一手材料, 并整理归档, 结集出 版. 他们从事的这项工作凝聚着 他们强烈的使命感, 不仅为古村 落的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而且顺 应潮流,为传承文化记忆,推动乡 村振兴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阙献荣曾是一名记者, 相机 和笔,是他 书写 乡村的两大 法宝 . 他镜头下的画面和笔端中流 淌出的文字,朴素、鲜活、优美,处 处透露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对这 片土地及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 人们,饱含深情和挚爱. 阙献荣的 视角是独特的, 他常常将眼光放 在历史与现实的节点, 在他的镜 头和笔端下,古今纵横,始终贯穿 一条 乡土的根脉 . 倘佯在他的 字里行间, 你可以是张山那摇着 蒲扇的叶大公子慧僧, 可以是南 岱的贡生吴兆桂, 也可以是今天 石仓的文化人阙龙兴……我就沉 浸在这夜晚橘色的灯光下, 一次 次抚摸乡村大地, 一次次感受着 他们的呼吸和体温. 作为土生土长的石仓古民居 中的客家人, 阙献荣以大笔墨描 绘了他那丰富的甚至让人嫉妒的 客家生活. 我不知道客家龙灯马 灯花鼓灯有多热闹, 也没感受过 年祭打醮 迎神赛那神秘的现 场,这些,都令人那么向往. 在一篇篇 文章中, 作者为你再现了客家的 古老, 解剖了规模宏大的客家围 屋构造,然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 客家人千里迢迢迁居到松阳的艰 辛创业史和那隐藏在深山里热火 朝天的工业文明. 当我终于有机 会走进石仓,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 已然历历在目,善继堂、乐 善堂、余庆堂……每一个堂号都有一个 故事相连, 每一曲劳动号子都回 响着客家工匠的勤劳. 我不是历史学家, 不知道客 家的冶铁工业与道光朝的萧条为 什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不知 道世界性银荒对乡村工业有多么 大的影响. 但我从阙献荣的文字 描述中, 已经看到了一个个客家 人与生活 的较 劲与命运的拼 搏,那种坚韧,那种无畏,看到了一个 个小村落在不经意间见证盛衰轮 回的岁月流砂. 攀上敦睦堂的石阶 ,层叠的马头墙依次展开,铺陈出一幅浓郁 的水墨画卷, 述说着古老的辉煌;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