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865397499 2016-11-17
忆燕化建厂初期水源地建设 陈鹏羽 水是人类生存的命根子, 水是我们城市的血脉, 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 关.

今年春节, 我和几位建厂初期开拓者相聚一起聊天, 无意中又谈起燕化早期 建设中的水源问题, 使我重温这一段由始至终、 有幸亲身参加水源地大会战经历 的往事,那就是从苏村至胜利厂,万佛堂到东风厂这两条水源地管线会战.

一、燕化水源概况 燕化公司的水系是由四个地下水系统和一个地面水系统组成,提供地面工 业水、 地下工业水、 地面生活和地下生活水, 及生产、 生活、 消防、 绿化等用水, 并向北京市转供部分生活用水. 公司的水系统具有水源分散、 各成独立体系, 在 厂区又相联成网及用水量大、用水情况多变、用水水质要求不等特点. 水源地

1967 年, 东方红炼油厂厂址选定以后, 水源地选在距厂

13 公里外的大石河 流域地下水富水区夏村,共打

9 眼管井,设计供水能力为 0.5 立方米/秒,这成 为该厂建厂初期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唯一供水系统.

1970 年以后,胜利、向阳、东风厂相继建设了苏村、羊头岗和万佛堂三个 水源地.羊头岗水源地,1971 年10 月建成,供向阳厂生产和生活用水,产水量 较小,设6口井,设计供水能力为 0.2 立方米/秒,自1972 年初又增加向曙光厂 供应生产、生活用水任务.苏村水源地,1972 年9月建成,供胜利厂生产和生 活用水,是地下水富水区,设计供水能力 0.7 立方米/秒,设5口管井和

3 口大 口井.万佛堂水源地,1977 年12 月建成投产,供东风厂生产和生活用水,设2口大井,是产水量较大的最富区,设计供水能力为 0.4 立方米/秒.四个地下水 源地建成后,总设计能力为 1.8 立方米/秒,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

1973 年国务院批准新建

30 万吨乙烯工程和聚酯厂, 用水量大增, 水源在本 地区已难以解决.国家计委决定从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引水进颐和园和园内团 城湖, 再由颐和园引水到燕化, 途经取水站田村净水场、 闫村加压泵站送至动力 厂配水站,全长

46 公里. 颐和园团城湖的水是由密云水库经

100 多公里的水渠引入,但该水渠是以 农业灌溉为主的季节性供水渠道,冬季

4 个月不送水,这4个月改由官厅水库 经永定河引水渠送到团城湖. 因这项工程投资巨大约一个亿, 分二批进行.

1976 年4月第一条从团城湖到燕化的输水管线, 由直径为 1.5 米钢板卷管构成和相应 设施抢建完成.1979 年又相继铺设了第二条直径为 1.2 米预应力砼管线.这两 条平行大管线直通燕化, 保证了全公司生产发展的需要, 解决了燕化用水的老大 难问题.2014 年12 月12 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由南进京的水 直通田村净水场,由田村返回燕化,至此,再不需要由颐和园团城湖取水了,全 部改用丹江水. 采水 地下水产自相互独立的夏村、苏村、羊头岗、万佛堂四个水源地,取大石河 水系的河床伏流和浅层地下水,共有

25 口水井(其中

5 口大井) ,设计总出水 量为 1.8 立方米/秒.80 年代以后,北京地区出现持续干旱,出水量持续递减, 甚至出现工农争水的矛盾,地下水量减到

1 立方米/秒,主要用作生活用水和生 产中低温冷却用水. 地表水系统于

1976 年4月11 日投产, 所产水供应工业、 绿化、 生活之用. 在颐和园团城湖建有淹没式水口, 取水能力每秒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