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丶蓶一 2013-03-15

此外,城市的规模每扩大一倍,全要素生产率将 提高 3.5% ~ 8%.最近一项调查发现(亚洲开 发银行,2012;

罗森塔尔、斯特兰奇,2003;

布莱克、亨德森,1999;

卢卡斯,1993) ,这种 现象并不仅限于经合组织国家,事实上,聚集 总报告? 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 会议版本? 不得转载

7 《世界发展报告 2009》 . ①① 效应同样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据估计,中国城 市的规模每扩大一倍,其生产率将提高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快速流 动,城镇经济体系通过更高的生产活动集中度 提高了效率,市场力量也已开始 优化 中国 城市的规模,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率.此外, 根据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发展经验,中国大城 市将从目前集聚工业为主转向以集聚服务业为 主,未来,创新和服务经济的集聚程度比昔日 工业集聚程度更高.事实上,服务业的集聚已 经在中国各大城市出现.2000 ~

2010 年间, 金融、保险和房地产服务在大都市的增长速度 比其他地区高出近两个百分点.不过可贸易服 务业的集中度仍远低于全球水平. 中国城镇化的一大特点是高速增长以及经 济活动向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大城市集中. 人口在

250 万(或以上)城市的出口占到中国 城市总出口的 95%.2010 年, 北京、 广州、 上海、 深圳、天津五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已达到

1 万亿 美元,几乎赶上了整个韩国的经济总量.这 些城市的收入增长也很迅速.2000 ~

2010 年间,深圳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 3.5 万元增至 8.2 万元人民币,上海从 3.2 万元增至 6.6 万元. 大城市的不断繁荣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入.

2000 ~

2005 年间,外地人口流入使北京的人 口年增长率提升至 6.6%,上海则达到了 9.1%. 但中国的经济集中化程度仍大大落后于美国. 美国最大的十个大都市区约占到全国 GDP 总量 的38%,中国则只有 19%. 关于聚集效应的政策含义,国际上的研究 并不刻意强调某类城市在实现聚集效应上具有 特殊性.事实上,最优的政策似应保持 空间 中立性 ① .政府应当为城市间的竞争创造一 个公平环境,支持企业和个人在其生产率最高 的地方落户.聚集经济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城 市越大越好(格莱泽、吉阿,2013) ,由于集 中也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必须权衡利弊. 由于中国经济日益向服务业转型,聚集效 应对中国而言将变得更加重要.在中国一些较 富裕的城市,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将更大.与 工业相比,聚集效应对服务业的作用更重要. 在英国,金融保险业的集中程度比制造业的高

35 倍(信息和通信业比制造业高

7 倍) (坎 波斯,2012) .地理上的接近性同样会促进其 他专业服务的发展, 比如法律、 软件、 数据处理、 广告及管理咨询等.城市人口密集使得雇员、 企业家、金融家之间能够频繁会面,从而促进 创新和提升生产率(布莱克・亨德森,1999;

卢卡斯,1993;

罗森塔尔、斯特兰奇,2003) . 随着服务业向城市集中,工业将分散化, 从少数几个大城市流向更多的小城市.例如,

1972 ~

2000 年间,随着美国大城市的服务业 从业者增多,工业都迁至

20 ~

70 公里外的郊 区(德斯美特、法肯姆普斯,2006) .推动工 业分散化的力量之一是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由此降低了流通成本.与此类似,20 世纪

80 年代初,韩国向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进行大规 模投资后,以前集中在三个最大城市的工业分 散至多个较小的城市和内陆地区(世界银行, 2013a) . 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 会议版本? 不得转载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