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2019-12-19
177 2012年(下) 活出每一天的价值 ――记太钢热连轧厂原副厂长王其峰 编者按:2012年7月8日,太钢热连轧 厂原副厂长、清华大学1970届电机系校 友王其峰因病去世.

8月31日,王其峰的 同班同学严继昌校友给本刊编辑部送来同 学们收集的太原当地媒体对王其峰事迹的 报道,共54份.严继昌学长说: 罹患白 血病12年,王其峰瞒过了几乎所有的同 事、同学和亲人……看了这些报道,我们 全班在沉痛中为拥有如此优秀的同学而骄 傲! 本刊编辑部摘发6月1日《太钢日 报》文章(当时王其峰学长尚在医院抢 救),向王其峰学长致敬. 5月25日,又一个普通的星期五.热 连轧厂返聘专家王其峰没能像往常一样在 厂里审阅图纸,而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度 过接受重症监护的第20天.清醒时,他忍 不住对前来探视的同事说: 要不把标书 拿来,我在医院也能看一看. 看到身患 绝症的王其峰仍然如此忘我,同事们被深 深地感动了…… 生死是人生最大的考验 2000年,一次例行体检中,王其峰被 检出白细胞异常.经过骨髓穿刺检查,最 终被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生死是 人生最大的考验.听到这个消息,他一下 子愣住了,一个人在医院呆坐了两个多小 时.遭受车祸没多久的爱人能经受住这样 的打击吗?孩子的学业和工作会不会受到 影响?厂里正在筹划的大规模技改可怎么 办……他后来说: 那天我想开了,人得 正视现实.每个人总有走到头的一天,再 伟大的人也难以避免,但活着的每一天都 应该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王其峰没有将患病的消息告诉任何 人,而是若无其事地继续上班.1549mm生 产线改造,他从早上进现场一直工作到凌 晨,许多年轻人累得腿都发软,他硬是60 多天里没回一次家,吃住在厂里,连换洗 衣服都是托人捎来.新建2250mm生产线 时,尽管他已经是60岁的人了,但仍然带 领职工没日没夜地调试了三个月,创造出 设备安装调试的世界纪录.厂里设备出了 故障,无论半夜三更,他都第一个冲到现 场.一次中修,计算机系统突然瘫痪,大 家急忙查找原因,其他人轮班休息,他却 一直在现场呆了一周,累了就在冰冷的 防静电地板上睡一会.他知道,自己的 时间就像钢铁生产的流水作业,需要按 分秒计算. 王其峰最不愿看到被病痛压垮的那种 精神状态.爱人偶然通过化验单了解到了 他的病情.眼看瞒不住了,他反过来安慰 爱人说: 同事们都不知道我患病的消 息,大家就会像平常人一样待我.每天讨 牛建红 怀念师友

178 清华校友通讯 论技术问题能分散对病痛的注意,整天呆 在家里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思想负担. 他 的身体虚弱,经不得磕碰,爱人总是放心 不下.他就答应每天打电话汇报身体状 况,数年下来两人竟养成了定时通话的习 惯. 他的病得到较好的控制,精神支撑 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一方面,他心理素 质很好,也看淡了生死.另一方面,同事 们待他就像亲人,有事都喜欢请教他,他 愿意去厂里工作.这种工作氛围和精神上 的认同感给了他巨大的支持. 一生相伴 的爱人理解他. 同事们都尊称他为 老王厂长 .从 新厂筹建到2004年离开岗位,王其峰在热 连轧厂当了12年设备副厂长,返聘后又担 任技改工程项目副经理近8年.住院的当 天,副厂长李斌从成都赶回太原到医院了 解情况. 从他爱人口中我第一次知道, 老王厂长早就得了白血病,并且伴有其他 严重病症. 李斌说,同事们都很震惊, 因为在住院的前一天他还来厂 里上班,正在准备下一周与外 国专家进行技术交流.这么多 年,热连轧改造项目上许多核 心技术,都由他全盘考虑.现 在筹划和建设的罩式炉改造等 七八个项目,从前期可行性研 究、谈判交流到立项、项目设 计审查、电脑编程,他都是主 要参与人. 王其峰总是把工作摆在第 一的位置.身患多种疾病,冬 天是他最难熬的季节,每年到 4月份都需要穿着棉衣保暖. 可就在2011年冬天,上海某厂 家为太钢制造的精轧机主电机准备组装出 厂,王其峰坚持要参加出厂测试.他说, 以前使用的电机故障较多影响生产,这次 项目改造的关键就是电机制造质量,一定 要去一趟.到了上海,随行的设备科副科 长支成勇考虑到他身体虚弱,要安排他多 休息休息.他却放不下心,在厂区各个车 间来回走动,逐个工位进行察看.现场没 有坐的地方,他就一直站着,直到一周后 首台电机完成性能测试.还是2011年冬 天,由于胃部出血,厂里专门安排人陪他 到北京看病.他却说,这一趟不能白去, 捎带着也要干点活.就这样,他去北京 后,仍抽出时间到某厂家了解定做设备 的制造情况,担心不能按时交货影响工 程进度,临走时还特意对工期和质量进 行了要求. 工作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如果说王其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的 2010年,严继昌(中)赴太原家中看望同学王其峰、邱 惠玲夫妇.图片左下角为王其峰、邱惠玲清华入学时照片 怀念师友

179 2012年(下) 话,那就是他没有个人爱好.技改办主任 白卫星是进厂最早的一批职工,他印象中 王其峰 不会玩 ,每天只是在读书和看 资料.虽然已经是厂里的技术专家,仍然 从早到晚钻研业务.其实,王其峰精通绘 画、围棋等,他画的肖像画惟妙惟肖,两 个儿子的象棋、围棋都是他教会的.会归 会,但他不喜好.唯有对工作和自己的专 业最是热爱,并享受到了工作带给他的人 生乐趣.他对孙子说: 学习是苦的,但 当你真正投入了,你会发现学习有无穷的 乐趣,学习也是快乐的. 热连轧什么最关键?许多人会说是 三电 系统――计算机、电气传动、自 动化仪表,几乎所有生产动作都要靠电来 控制,而王其峰就是公认的 三电 系统 权威,是典型的技术专家.1970年清华大 学毕业分配到太钢,1992年来到热连轧厂 任职. 他技术精湛、专业水平高,是L1 控制系统和传动技术方面的知名专家. 李斌说,1974年国内首次系统引进国际先 进的1.7米轧机,他就作为自动化控制方 面的专家被冶金部点名赴武钢援建.4月11日,厂里设备事故无法解决,凌晨一点 还把他请到了现场处理. 住院的那天正好是王其峰66岁生日. 躺在病床上,他还是很遗憾,热连轧厂有 他热爱的工作,有他的精神寄托.他本来 计划好参加完新一轮项目改造,就退休回 家.病床上他总念叨着开标、审查资料. 家人就劝他,你带病工作这么多年,一直 保持精神生活的愉悦和充实,其实已经给 自己创造了奇迹. 王其峰常对年轻的同事说起一个简单 道理:你好好干是一天,不好好干也是一 天.好好干了有人会看在眼里,而且长的 是自己的本领.通过好好干,自己的能 力提高了,将来会有好处,对厂里也是一 份贡献,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干呢.王其峰 的爱人记得,不久前一天晚上,药刚刚煎 好,还没有开饭,厂里突然打电话来,设 备无法正常运转,问他能不能去解决一下 故障.他二话没说,喝了一碗药就出门 了.他喜欢和技术人员一起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每排除一个故障他都欣喜若狂. 指导现场人员处理完故障回家后,看得出 来他非常高兴.他感到这一天没有白活, 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自动化控制领域知识更新快,要求技 术人员不断学习和认真研究.王其峰年龄 最大,学习劲头却最足.厂里先后引进过 日美德三套最先进的控制系统,其中许 多技术都是国内首次引进,每回他都从零 学起.短短几年,从掌握到精通、从使用 设备到开发新功能,他成了大家的学习标 杆.他就是喜欢研究技术,把自己的专业 和技术看得比什么都重.他认为,没有掌 握好专业和技术,回报知遇之恩、实现自 身价值就是一句空话.凭着这股子认真劲 儿,在德国学习期间,他仔细审阅外方资 料,发现了设计方案中遗漏了一台重要设 备,为太钢避免了重大损失. 技术人员喜欢向王其峰请教问题.住 院前一天,支成勇找他讨论改造项目的电 缆选型问题.现场施工难度过大,需要修 改设计方案,可设计方出于保守考量, 不愿承担相关责任.王其峰没有考虑那么 多,也没有因为自己是返聘人员而用模棱 两可的话推脱,而是认真负责、仔细计 算,拍板定下了优化方案.支成勇说: 怀念师友

180 清华校友通讯 大家都喜欢去他办公室讨论问题,只要 是技术上的事,你要谈下去,他就和你谈 到底. 他给年幼的孙子读过一段《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 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 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 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对他 来说,这不仅是名言警句,还是一种价 值观. 真实的人生最具穿透力 王其峰的小儿子劝说父亲出院后就不 要再上班了,可以在家写两本书.一本写 专业技术,另一本写他十余年的中医药研 究心得.他说,专业技术的那一本早已完 稿,如果能出版,希望帮助年轻的技术人 员更快地掌握技能,更好地为太钢服务. 在许多职工心目中,王其峰是热连轧 厂的幕后英雄与受人尊重爱戴的技术权 威,多年来一直默默地站在团队的背后, 躲在光环和荣誉的旁边,用敬业的精神感 染了一批批技术带头人,用辛勤的汗水浇 灌出了1549mm和2250mm两条太钢的 生命 线 . 1549mm生产线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太 钢的 半壁江山 .全线为从日本引进的 二手设备,其中电气设备安装要从零开 始,一方面依靠国内支援力量,另一面就 是王其峰带领的年轻团队.设备投产时, 引起国内外电气自动化领域巨大震动,业 界对他们掌握技术的速度和程度极为敬 佩.2002年,生产线大规模升级改造,控 制系统要推倒新建.他和团队成员待在现 场的时间最长、工作最苦.通过努力,完 成了对整条生产线数百台主要设备和数千 个控制点的全自动、高精度控制. 2250mm生产线代表了当时世界热连轧 技术的最高水平.按要求,工程必须于 2006年上半年投产,其中主电机、计算 机、各类仪表等有成千上万件设备,仅电 缆的长度就有1000余公里.留给王其峰团 队的安装调试时间是三个月,并要求一步 到位、保质保量.他充分发挥厂里的技术 力量,主动分担外方任务,把每件工作都 做到位,大幅缩短了调试时间,确保了生 产线一次试车成功. 技术人员深受像王其峰这样的老一辈 热连轧人的影响.尤其是建厂初期,厂里 大多是刚刚步出校门的年轻人,现场经验 缺乏,专业力量薄弱.20年过去了,一支 强大的 三电 技术队........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