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达达恰西瓜 2019-07-05

分散于水中以及吸附于悬浮微粒上或以乳化状态存在于水中的油,它们被微生物氧化分解, 将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最终使水质恶化.当水中含油量超过

3 mg/L 时,会严重抑制水体自 净过程.而且水体石油污染还会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如旅游和娱乐.石油类物质 中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也会在水中鱼、贝类等生物富集,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体. 石油类物质中的芳香烃类物质对人体的毒性较大, 尤其是双环和三环为代表的多环芳烃毒性 更大, 此类物质与人体接触后都会危害人的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造血系统、 皮肤和粘膜等, 从而导致人体中毒[3-5] . 含油废水流经土壤时,水中的油类物质易被土壤吸附,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通透 性,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降低土壤质量.积聚在土壤中的石油类,大部分是高分 子组分,在植物根系上形成一层粘膜,阻碍根系的呼吸与吸收功能,甚至引起根系的腐烂. 一般石油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很弱, 常常聚集在土壤表层, 而土壤表层常常是农作物根系最 发达的区域, 所以石油对土壤的污染程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石油对土壤的污染, 还会导致石油的某些污染物进入粮食中,导致污染物的生物累积、放大,不仅影响粮食的质 量,更重要的是使石油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造成恶性循环.土壤颗粒的吸附 量有限,大量未被吸附的石油会存在于土壤空隙中,一旦发生降水,部分石油类物质会在入 渗水流的作用下加速向土壤深层渗透,进而污染地下水[6-7] . 2.1.2.2 主要来源 水体的石油污染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石油开采、运输、装卸加工和使用过程 中的泄漏和排放,二是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石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风、 阳光、微生物等因素作用下,经历扩散、蒸发、溶解、乳化、氧化、吸附、沉淀等风化过程 后,其组成、性质和存在形式均会发生变化.进入水体的油类,很快在水体表面形成油膜, 一方面向大气挥发(或蒸发),另一方面沿水体扩散,主要以漂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 解油、油-固体物五种状态存在于水中.水体中的石油类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下渗,进而污 染地下水[8-10] .据统计,我国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达11.5*104 t,且排入量在日趋增多. 2.2 相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需要 石油类是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常见的污染物控制项目. 美国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 未规定油类污染控制项目限值,其清洁水法案(CWA)和40 CFR 401.16 将油类作为水污染

4 排放源的常规污染物.欧盟现行地表水环境指令(2006/118/EC)中未规定油类污染物控制 项目, 其污染物防治可行技术指南中将石油烃 (hydrocarbon oil index) 列为污染物控制项目. 日本水质标准生态环境保护中规定了渔业

1 类和

2 类水中正己烷提取物不得检出. 我国地表 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石油类污染物控制项目限值,城镇污水处理厂等

27 项水污染物排放 标准中规定了石油类限值,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

13 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也规定了石油类 的限值.我国相关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中石油类的浓度限值规定见表 1. 表1我国各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中石油类的浓度限值 标准名称 标准号 浓度限值(单位:mg/L)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0.05 ≤0.5 ≤1.0 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0.05 ≤0.30 ≤0.50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0.3 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89 ≤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92 水作 旱作 蔬菜 ≤5.0 ≤10 ≤1.0 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 量评价标准 HJ 332-2006 水作 旱作 蔬菜 ≤5.0 ≤10 ≤1.0 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 评价标准 HJ 333-2006 ≤1.0 污水综合 排放标准 GB 8978-1996 一级 标准 二级 标准 三级 标准 97.12.31 前建设单 位10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