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达达恰西瓜 2019-07-05

2 的条件下, 被正己烷 萃取的物质的测定;

(2)重点研究方法的检出限等特性指标,进一步采用实际水样开展不同方法之间监测 结果的比较;

2 (3)确定标准油为以正己烷为溶剂、20 号柴油为主要成分的市售标准物质/标准样品;

(4)进一步优化实验过程,尽快完成征求意见稿;

(5)通过实验室间验证实验结果确定质量控制指标;

(7)按照《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 168-2010),《环境保护 标准出版技术指南》(HJ 565-2010)的相关要求进行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的编写. 会后,标准编制组根据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方案和技术路线. 1.2.5 研究建立标准方法,进行标准方法验证试验

2018 年1月~2018 年3月,标准编制组按照计划任务书的要求,结合开题论证意见以 及标准制修订的其它要求,确定了实验方法,并进行方法前处理条件的选择、方法检出限、 精密度、准确度的测定等大量实验研究,确定最佳实验条件并编写方法验证方案. 1.2.6 召开标准研讨会

2018 年3月30 日,环境监测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本项目的标准讨论会.专家委员会听 取了标准编制组的汇报,经过质询、讨论,提出以下意见: (1)紫外法和荧光法适用范围限定为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中石油类的测定. (2)在新的油标准物质研制成功之前, 采用课题组目前使用的标准物质进行方法验证. (3)在验证方案中,补充同一实际水样采用不同方法(紫外法、荧光法和现行行标红 外法)测定的比对实验. 会后,标准编制组根据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方法验证方案并开展方法验证工作. 1.2.7 方法验证工作

2018 年4 月~2018 年5 月, 根据 《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HJ 168-2010) 的要求,选择

6 家实验室进行方法验证,并将数据汇总、分析,形成了《方法验证报告》. 1.2.8 召开标准征求意见稿技术审查会

2018 年5月2日,环境监测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本标准征求意见稿技术审查会,审查 委员会通过了对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技术审查.

2 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2.1 石油类的环境危害 2.1.1 石油类的基本理化性质 油类物质是一种具有黏性,可燃,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可溶于乙醇、正己烷、氯仿 等有机溶剂的液态或半固态的物质,分为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石油类主要是由烃类化合物 组成的一种复杂的混合物,除烃类之外,还有含少量的氧、氮、硫等元素的烃类衍生物.烃 类物质一般按结构可分为4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烯烃.我们通常所接触的石油类物 质主要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

动植物油类主要是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三酯,主 要来自动物、植物和海洋生物[1] . 2.1.2 石油类的环境危害

3 2.1.2.1 主要危害 石油类污染是指石油类物质漂浮在水面上,迅速扩散形成油膜,进而通过扩散、蒸发、 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作用进行迁移转化.石油类物质已被列入我国危 险废弃物名录,在危险废弃物名录列入的48种危险物质中,石油类排第8位[2] . 石油类物质对水的色、 味和溶解氧有较大的影响. 石油类中的芳烃物质具有明显的生物 毒性.进入水体的石油类,其含量超过 0.1 mg/L,即可在水面形成油膜,浮于水体表面,影 响空气与水体界面氧的交换, 造成水体缺氧, 危害水生生物的生活和有机污染物的好氧降解;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