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烂衣小孩 2018-11-21
SOCIOLOGY OF ETHNICITY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 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第206 期 中国社会学会 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2016 年4月30 日目录【论 文】 多民族文学 的阅读与阐释 陈平原 双重认同的整合: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政策评析 胡兆义 试论欧盟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 田烨苏联解体中的民族因素对中国有哪些借鉴 ――何俊芳《族体、语言与政策――关于苏联、俄罗斯民族问题的探讨》序言 马戎Association of Sociology of Ethnicity, Sociology Society of China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Peking University

1 【论文】 多民族文学 的阅读与阐释1 陈平原2 记得是十年前,张菊玲、关纪新两位满族文学专家力邀我出席 多民族文学论坛 ,我谢绝 了.

因为实在太外行,读书少,且一门少数民族语言都不懂,开口必露馅.后来发现是我理解错 了,读张菊玲著《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年) 、关纪新著《满族 小说与中华文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年) ,尤其是朗樱、扎拉嘎主编《中国各民族文 学关系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年) ,方才明白所谓 多民族文学论坛 ,不一定直接谈用 少数民族语言撰写的文学作品(及其译本) ,或者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从多民族文学如何沟通、 对话、借鉴、融合的角度立论,借用朗樱等人著作 前言 的标题,那就是 中国各民族文学'

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

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若是这样,我还勉强够能发言.面对诸多专家,实在说 不出什么高深的学理,以下所谈九个问题,纯属野叟献曝. 第一,传统中国是怎么看待民族问题的.首先必须明白,晚清以前和晚清以后,中国读书人 看待种族及文化的眼光截然不同.1883 年王韬出版《|园文录外编》 ,其中的《华夷辨》引《春秋》的说法,论证 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

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 .1897 年康有为弟子徐勤 完成《中国夷狄辨》 ,加上梁启超所作序,也都是这个立场.即便提倡革命的章太炎,1907 年撰《中华民国解》 ,也都承认中华民族乃 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 而成,关键在 文化 而非 血统 ,故 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 .这与唐人皇甫 《东晋元魏正闰论》的辨析完全一致: 所以为中国者,礼义也;

所谓夷狄者,无礼义也.岂系 于地哉? 历朝历代的华夷之辨,所争均在文化(礼义)而非种族.这种高度的文化自信,从先 秦到晚清,几乎一以贯之.也正因此,才有中华民族日渐融合(也就是章太炎所说的 混杂数千 百人种 )的可能性.反过来,若是种族优先,那早就分裂成几十乃至几百国了.文化第一,种 族第二,这是传统中国的读书人所坚信不疑的.晚清以前,这个立场被广泛认同,这才有今天以 汉族为主体(包含

56 个民族) 、充满自信与活力、日益繁荣昌盛的 中华民族 .即便今天被认 定为汉族的,往前推十代、二十代,说不定也是某个少数民族.换句话说,在传统中国语境中, 种族的界定相对模糊,远不及 文化 或 礼义 那么理直气壮、坚定不移. 第二,谈论 中国文学 ,民族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是一目了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 往今来,不管血统上属于哪个民族,只要认同中华文化,采用汉语写作,就早被纳入中国文学史 的版图.比如,面对强大的 中华文化 ,满族上层人物也倾向于采用汉语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如乾隆皇帝写诗,纳兰性德填词等.传统中国,政治是一回事,文学又是一回事.即便在少数民 族占主导地位的元代与清代,文学创作仍是以汉字书写为主.所以,我们编写《中国文学史》 , 很容易从古讲到今,从《诗经》 《楚辞》一直讲到《红楼梦》 ,不会打岔,十分顺畅.可也正因为 这个 顺畅 ,很容易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忽略了历朝历代非汉族作家的生活及写作的特殊性. 这正是今天进行 多民族文学 的对话与交流时,必须特别警惕的. 第三,关于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上面说的华夷之辨以及文学一体,乃是基于高度的文化自 信.这种自信,面对西洋的坚船利炮,竟轰然倒塌了.在 救亡图存 、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过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