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erise银子 2017-09-08
视界

8 2013 年6月14 日 星期五 Tel押(010)

51949401 主编: 刘丹 编辑: 吴益超 校对: 么辰 E-mail押ycwu@stimes.

cn 迈克尔 ・ 麦尔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但他 却在没有独立洗手间、连澡都洗不了的北京大 栅栏四合院里住了许多年.他用外国人的眼睛 见证着北京城的变迁,试图寻找出到底是什么 让一座城有了这样的改变. 迈克尔在美国的时候做过记者,专写流行 文化, 但实际上他却完全不喜欢这个职业, 原因 是: 不喜欢写文章的事后采访陌生人, 写下来, 我写完文章后与人没有关系,三个月之后我不 知道他的生活好不好. 在他的新书 《再会, 老北京》 发布会上, 记者 见到了这位获得古根海姆奖、纽约市公共图书 馆奖、 怀亭奖以及洛克菲勒 ・ 白拉及尔奖等多个 重量级奖项的作者. 在交换联系方式的时候, 这 位深爱着中国及胡同文化的作者说: 我没有名 片, 这本书就是我的名片. 迈克尔认为要书写记录一个地方的人和事 就必须深入其中. 因为对胡同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搬进了大栅栏里的胡同, 拜访了梁从诫、 冯骥 才、 张永和、 张欣等知名人士, 忠实地记录着他 的所见所闻, 夹杂自己的所思所感. 著有中国纪实文学三部曲 《江城》 、 《甲骨 文》 、 《寻路中国》的美国作家彼得 ・ 海斯勒这样 评价迈克尔: 很少有作者能够真正活在一部作 品里,融入当地的生活,并让这种探究走向深 处. 多年来, 迈克尔 ・ 麦尔在北京的胡同里生活、 教书;

在当今的英语写作圈, 没有人比他更懂这 个世界. 消失的胡同

1995 年, 在底特律一个农场长大的美国青 年迈克尔, 作为美国 和平队 志愿者, 首次来到 中国, 到四川内江做英语老师. 在美国, 年轻人要是没有钱, 你有两个选 择: 一个是当兵, 一个是可以申请加入和平队. 小时候我妈妈就跟我说,美国人可以被派到非 洲, 去帮他们做事. 其实除了英语,当时的迈克尔只会西班牙 语, 但和平队给他的选择是去蒙古或者俄罗斯. 我说我不愿意去, 他们说你必须选择一个国家 去. 一周后和平队通知他说有第三个选择―― ― 中国. 但我不会说中文, 也不会用筷子. 我被派 到四川农村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相比外国人 我更像是外星人. 迈克尔形容自己当时有重新 出生 的感 觉, 四川内江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他像牙牙学 语的小孩子一样学习汉语. 相比语言不通,大部分人担心的文化冲突 似乎并没有在这位老外身上发生.内江的乡村 与他长大的地方区别并不大―― ―都是土路, 没 有水龙头, 没有手机, 也没有笔记本―― ―生活十 分朴素. 唯一感到的 '

文化冲突'

, 就是有好多人每 天盯着我, 叫我 '

老外'

.这是我给了他们 '

冲突'

, 他们并没给我 '

冲突'

.

1997 年迈克尔初到北京,他形容自己对这 座城市 一见钟情 . 他交了一个中国女朋友, 她 现在已经是迈克尔的亲密爱人.只是他当初和 爱人一起走过的小胡同, 如海运仓和东四十条, 多半都不在了. 迈克尔试图找出一个答案,告诉他为什么 胡同消失了, 但却终没有找到. 回美国读完研究 生之后他重返中国,拜访了台湾大学致力于眷 村文化保护的教授,以及正在提倡天津老街保 护的冯骥才. 但却依然没有人能告诉他, 为什么 北京的胡同正在消失. 我找到好多关于老北京的书, 大多都在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