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赵志强 2017-07-25

7 人死亡.从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 新病毒,并根据发现地点命名为马尔堡病毒,其所致疾病称为马尔堡出血热. 第二次流行为

1998 年至

2000 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共造成

149 人感染,

123 人死亡.第三次流行为

2004 年10 月至

2005 年4月,安哥拉的威热省共报 告了

231 例病例,其中

210 例死亡,这是至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暴发,病死率高 达91%,且是第一次发生在城市环境.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 3-9 天,较长的可超过

2 周. 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以发热、出血症状为主,病情严重.病程为 14-

16 天,死亡患者多于发病后第 6-9 天死亡.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肝、肾功 能衰竭和出血性休克.主要临床症状有: 1.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起病急, 发热, 多于发病数小时后体温迅速上升至 40℃ 以上,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伴有畏寒、出汗,持续 3-4 天后体温下降,但有些病 人可于第 12-14 天再次上升.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剧烈头痛及表情淡漠等毒 血症症状. 2.消化系统表现:发病后第 2-3 天即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 症状,严重者可因连续水样便引起脱水.症状可持续

1 周.可有肝功能异常及胰 腺炎等. 3.出血:发病后第 4-6 天开始有出血倾向,表现为鼻、牙龈、结膜和注射 部位等皮肤黏膜出血,咳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多脏器出血. 严重者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失血性休克.严重出血是本病最主要的死因. 4.皮疹:所有病人均可出现麻疹样皮疹,皮肤充血性皮疹是本病特异的临 床表现.在发病后第 5-7 天开始出现红色丘疹,从面部和臀部扩散到四肢和 躯干,1 天后由小丘疹逐渐融合成片为融合性斑丘疹,不痒.3-4 日后,皮疹 消退、脱屑.约半数病人有黏膜充血、腋窝淋巴结肿大,软腭出现暗红色黏膜 疹. 5.其他表现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咽痛、咳嗽、胸痛;

少尿、无尿及肾功 能衰竭;

多数病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昏迷等,心律失常甚至心力 衰竭及肝功能障碍等.后期可因病毒持续在精液、泪液和肝脏中存在,引起睾 丸炎、睾丸萎缩等,并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四)病理特点. 除横纹肌、肺和骨骼之外,几乎所有器官都可受损.其中肝、肾、淋巴组织 的损害最为严重,脑、心、脾次之.

二、诊断、治疗和报告

(一)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近期有疫区逗留史,与感染者或感染动物的接触史. (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咳嗽、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在躯干和肩部出现紫红色 的斑丘疹,少尿、无尿,谵妄、昏迷等.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诊断可早期采集病人血液和/或皮肤组织活检标本进行马尔堡病毒 N 蛋白抗原检测 (ELISA、 免疫荧光法、 免疫组化法等) 、 逆转录 PCR 检测病毒 RNA、 病毒分离培养等,并进行血清特异性 IgM、IgG 抗体检测.以下结果可作为实验 室确诊依据: ①病毒抗原阳性;

②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

③恢复期血清特异性 IgG 抗 体滴度比急性期有

4 倍以上增高;

④从患者标本中检测出马尔堡病毒 RNA;

⑤从 患者标本中分离到马尔堡病毒. 2.诊断 本病的诊断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对来自马尔堡出血热疫区或接触过新输入的非洲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人员, 急 骤起病,发热,有全身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症状,使用 抗生素和抗疟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为马尔堡出血热.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 性者. 3.鉴别诊断 由于马尔堡出血热在发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 因此应在发病早期进行抗原检 测、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试验,以尽快明确诊断.要注意与埃博拉出血 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拉沙热、登革出血热等其他病毒性出血热进 行鉴别.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