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赵志强 2017-07-25
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时间:2014-08-01 字体: 大中小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同属丝状病毒科 (Filoviridae),为单股负链 RNA 病毒.病毒体呈多态性,有时呈分支或盘绕状,盘绕成 U 或

6 形状或 环形.病毒颗粒直径为 80nm,长度 700-1400nm,表面有突起,有包膜.病毒基 因组 RNA 长约 19kb,编码

7 种病毒蛋白.马尔堡病毒目前只发现一种血清型. 该病毒可在多种组织细胞中生长繁殖, 包括 Vero 细胞、 Vero E6 细胞和 Hela 细胞等. 马尔堡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 56℃

30 分钟不能完全灭活, 但60℃

1 小 时感染性丧失.在室温及 4℃存放

35 天其感染性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 存.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次氯酸、酚类、脂溶剂、β-丙内酯等均可灭 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迄今为止,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非洲的野生灵 长类动物,近来发现非洲的一些蝙蝠和马尔堡病毒密切相关. 受病毒感染的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许多灵长类动物都可感染马尔堡病 毒,在实验室中许多鼠类也可以被感染. 人类在偶然情况下被感染后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 灵长类动物(如绿猴) 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人.人不是 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 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高滴度的病毒血症可持续整个发热期.病毒可广泛分 布于患者的各脏器、血液、尿液和一些分泌物中,并因污染环境而引起传播. 有研究表明,从恢复期病人病后第

80 天的眼房水和精液中,仍可分离出病毒. 2.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通过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带毒动物和 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 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引起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 染和实验室感染. (2)气溶胶传播: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 (3)注射途径: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 (4)性传播:曾有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

3 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 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3.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马尔堡病毒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为经常接触感染动物及病人尸体的人 员,以及密切接触病人的亲属和医护人员.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曾在饲养非洲绿猴和黑猩猩的工作人员体内测出病毒抗体, 但这些人员未曾 发病,说明可能存在隐性感染者;

1985-1987 年在加蓬、喀麦隆、中非共和国、 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等几个中部非洲国家对人群随机抽取血液进行检测,发 现抗马尔堡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为 0.39%. 4.流行情况 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至今只局限于一些非洲国家, 如刚果、 安哥拉等地, 此外,在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苏丹和扎伊尔也相继出现过马尔堡病毒感染 的病例.血清学调查表明,近50%来自乌干达、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猴、大猩 猩和黑猩猩有抗马尔堡病毒抗体.说明非洲可能是马尔堡病毒的自然疫源地. 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共发生过三次马尔堡出血热的流行.第一次为

1967 年的欧洲,当时在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几家疫苗实 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实验中接触一批来自乌干达的非洲绿猴后, 同时出现严重出血 热症状,有31 人发病,其中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