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怪只怪这光太美 2017-03-22
D04 主打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编辑: 崔如坤 美编: 尹婷 组版: 皇甫海丽 今日郓城>>> > 郓城县潘渡镇马楼村: 小 小马 马扎 扎""扎 扎" " 出 出富 富裕 裕路 路文/片 通讯员 李英 高兴利 年味还未散去,行走在郓城县潘渡镇马楼村,便会听到机器制作马扎的轰隆声.

在一台打眼机前,只见工人将一段段木料排成一行,机器运作几下,就钻好眼了.在另一边,几名妇女正在穿绳.一根长铁针在她们手里来回穿梭,一会功夫,就编织好一个……制作小小的马扎,已经成了马楼村村民的主要致富手段. "我们村从1991年开始制作 销售马扎, 现在, 村里有15家比 较大的家庭作坊, 2家规模厂子, 一年能生产160多万只马扎, 带动300多人就业. " 马楼村村支书 张合增介绍说. 而关于马扎制作, 村民仝西 成是公认的第一个 "吃螃蟹" 的人. "当年, 我见集上有卖小板 凳的, 就想到了马扎. 马扎不光 制作简单, 挪动起来也方便, 还 不占地方, 我就和家人商量, 制马扎挣点零花钱.最初我自己干, 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干这个, 并且有了自己的马扎厂,从买料、 制作、 穿绳, 形成了流水式作 业. " 仝西成说. 在仝西成的带动下, 马扎制 作开始在马楼村兴起. 最兴盛的 时候, 全村有60多个家庭作坊, 大街小巷经常看见三五个妇女 围在一起, 穿绳走线、 制作马扎. 如今, 已成为郓城知名品牌, 产 品除覆盖济宁、 聊城等周边地区 外, 还远销到福建、 上海、 北京等 全国各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 马楼马扎 现在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 可当初, 马楼村民可没少为 了跑销路犯愁, 村民仝西征带着 伙计, 开着机动三轮车, 装上各 家制作的马扎, 跑遍了济南、 泰安、 曲阜等地的大小门市. 他一 方面考察市场, 了解当地需求, 一方面让村民根据市场需求制 作各档次的马扎, 逐步打开了市 场. 真材实料、美观实用是马楼马扎的特点.马楼马扎用的原料是枣木和槐木,在把郓城附近县区的枣木、槐木"吃干榨尽"之后,为保证质量,马楼村民开始到新疆、山西、陕西、黑龙江、江苏等全国各地购买原料. " 别看这些马扎小,需要的工序可不少,有二十多道."仝西征说,要加工一个马扎首先要将板条按规格截成段,然后通过开凿、磨棱、打眼、砂光、安装、刷漆、穿绳等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完工,除了人工外,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带锯、包括锯、压刨机、打眼机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改进和提高了马扎质量和档次,目前,该村已能制作十几种高、中、低档的马扎,最高的能卖到160元.马楼村还能过建立马扎网站,对马扎进行精致包装, 拓展了市场. 这几年,针对各家各户家庭作坊式的制作现状,潘渡镇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他们在市场中不断完善壮大.以仝西成、仝西征为例,过去只是家庭式小作坊,在镇政府协调下,他们在自家院子附近调换了三亩地,盖起了厂房,聘请了近十几名解料工、油漆工,自己则通过按照订单发货,足不出户,货款直接打到银行卡. 红木花纹美观, 材质坚硬, 耐久, 为贵重家具及工艺美术品 等用材, 马楼村民在跑市场时发 现了商机, 遂在解料的过程中, 把木材分类加工, 顺带着卖起了 红木. 村民仝西仓的红木生意做 得风生水起, 产品销售到义乌, 然后出口. 仅2014年, 就赚了四 五十万元. 在马楼村还活跃着一支"穿绳游击队",以妇女为主,她们心灵手巧,哪家的马扎生产得多了,就去谁家穿绳,3毛钱一个,一天能挣20来块钱.三五个妇女围在一起,一边干活,一边拉家常,许多邻里矛盾也在说话中化解."许多妇女年龄大了,重活累活也干不了了,平时就是接送孩子上学、做做饭,有空就穿马扎,不耽误事还能挣钱."张合增介绍说. "下一步, 我们将引导马楼 成立马扎合作社, 注册马楼马扎 商标, 进行深加工、 细包装, 让村 民抱团闯市场, 扩大马楼马扎的 市场影响力, 让马楼马扎成为地 方品牌. " 潘渡镇党委书记高素 娟说. 潘渡镇村民正在用机器为马扎打眼.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