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2015-07-02

3 座魏晋住宅遗址中, 发现了火炕的遗迹.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曾描 述过河北的地暖.当时,观鸡寺大堂的房基是石头 做的,房基内部连通,从侧面屋外点火,热气往石 头房基里流,大堂里就暖和了. 明清的紫禁城采用的也是这个办法.坤宁宫东 暖阁,是康熙、同治和光绪结婚的洞房.殿外廊 下,设有两个一人多深的炉坑,太监在这里烧炭;

坑与暖阁下的烟道相连,主烟道直径 70―80 厘米,再分出直径 40―50 厘米的分支烟道.随着炭 的燃烧,火气可以传遍烟道及其上的房间. 富人用花椒造温室 说起调节室内温度,现代人通常采用的设备是 空调,殊不知,古人也有办法去调节室内温度.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 现,时称 温调房 .东汉科学家张衡 《西京赋》 里 朝堂承东,温调延北 一语中的 温调 ,说 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 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 更高级,被称为 温调殿 .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 以椒为泥涂室 . 《汉宫仪》上称, 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 . 可见,当时花椒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的材料,捣碎 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 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 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 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 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 国首富石崇便 以椒为泥涂室 . 贫苦百姓也有一些保暖御寒的办法,穿着纸衣 就是其中之一. 纸做的衣服怎么取暖?对于当时一些贫苦百姓 来说这也是无奈之举. 纸,发明于汉代,到东晋时取代了简帛,成为书 画的载体.南北朝开始制纸衣,唐宋时期制纸衣、穿 纸衣更为流行.由于战乱,加之官府横征暴敛,人民 缺衣少食,只好以纸为衣,渐渐地,贫民用纸衣蔽 体,僧侣着纸衣修身,士大夫出行也有穿纸衣的. 唐代用麻纸,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

宋代用树皮纸,拉力强,耐折磨.还有为加强御寒 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 纸裘 ,原料一般 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 汤婆子 陪伴睡到天明 建筑取暖是比较高效的取暖方式,可以在很大 程度上保持室内暖和,但还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设 备来辅助取暖. 常见的设备有火盆,又叫 神仙炉 ,是一款 具有地方特色的取暖设备.据史料记载,火盆起源 于黑龙江,传到今天已经有

2000 年历史了.火盆 的形状以圆形为主,大小不一,直径大多五六十厘 米,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图案.一直到现在,火 盆还是农村冬天常用的取暖设备. 除了火盆,还有一些个人用的取暖设备,比如 手炉和足炉.手炉多为铜制,是旧时普遍使用的一 种取暖工具,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随手提动,比较 方便.且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藏在 怀中带着,所以又有 袖炉 捧炉 的雅称. 手炉由炉身、炉底、炉盖 (炉罩) 、提梁 (提柄) 组成.炉身有两层,分外壳和内胆.内胆多为 铜制,放燃炭以产生热气,而外壳包裹内胆,既能 保存内胆的热量,又能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传 导,将热量由内胆口沿上的镂空炉盖 (炉罩) 散发 出来.手炉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后逐渐衰落. 说起足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一说 汤........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