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黎文定 2014-05-19
读书周刊 校园书香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11 主编: 王B 编辑: 却咏梅 实习生: 林澜 设计: 丁京红 校对: 张静

电话:010-82296621

邮箱:queym@163.

com ・ 读家报道 电影和电视时代乃至网络时 代的迅速到来, 给传统的纸质阅 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生 机勃勃的手机拇指化阅读, 大有 取代纸质阅读的趋势.拇指在替 代大脑, 我们的阅读能力确实是 无可奈何地在退化.那么, 纸质 阅读的魅力和作用究竟还存不存 在呢?存在于哪里呢? 可以肯定地说, 如今纸质阅 读仍很重要.它不像看影视图像 那样容易, 也不如认字那样简单, 它是一种能力, 需要进行认真而 系统的训练.在以考试为轴心、 以分数为价值判断的指引下, 这 种能力已经蜕变为中心思想、 段 落大意、 写作特点的老三样式的 机械化阅读.但实际上, 阅读是 一种比应试更重要的能力.只有 具备了这种能力, 才能获得纸质 图书中相应的意义及其乐趣.而且, 这种能力可以伴随人一生的 成长, 可以丰富人的心灵与精神, 并能够挖掘出人生的种种潜能. 先来说说我自己的读书经历 吧.自打识字起, 我看的第一本 书, 是上海出版的 《小朋友》 , 是一 种画报的读本.识字多了, 读 《儿 童时代》 , 是那种图文并茂的杂 志.这都是父亲为我买的, 每期 都买, 从不间断. 我自己买的第一本书, 也是杂 志, 是上海出版的 《少年文艺》 , 一 角七分钱一本.那时, 我上小学四 年级.买到的那本 《少年文艺》 上 有美国作家马尔兹写的一篇小说, 是 《马戏团来到了镇上》 , 那篇小说 令我印象深刻: 小镇上第一次来了 一个马戏团, 两个来自农村的穷孩 子从来没看过马戏, 非常想看, 却 没有钱, 他们赶到镇上, 帮着马戏 团搬运东西, 才换来一张入场券. 可晚上马戏演出的时候, 他们却累 得睡着了. 这是我读的

第一篇外国小说, 与 《少年文艺》 上看到的中国小说 大有不同, 它没写复杂的事情, 而 是集中在一件小事上: 两个孩子渴 望看马戏却最终没有看成.这样 的结局让我讶异, 它在我心中引起 了莫名的惆怅, 那种夹杂在美好与 痛楚之间的忧郁的感觉, 随着两个 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的睡着而弥 漫开来.马尔兹可以说是我文学 入门的第一位老师. 从那时候开始, 我迷上了 《少 年文艺》 , 以前没有买到的, 我在 西单旧书店买到了一部分, 余下 的, 我特意到国子监的首都图书 馆借到了一部分.无论刮风下 雨, 都准时到国子监的图书馆借 阅 《少年文艺》 的情景, 我至今记 忆犹新.春天, 国子监里杨柳依 依, 在春雨中拂动着鹅黄色枝条 的样子, 仿佛就在眼前. 少年时的阅读情怀, 总是带 着你难忘的心情和想象的, 它对 你的影响是一生的, 是致命的. 就是在 《少年文艺》 的紧密阅读 中, 我认识了另一位作家――中 国的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 他写 的 《打赌》 和 《渡口》 , 让我至今难 以忘怀.我到现在还能记住当年 读完 《渡口》 《打赌》 时的情景: 落 日的黄昏, 寂寥的大院, 一丝惆怅 的心绪,随晚雾与丁香轻轻飘散.我曾经将这两篇文章全文抄 录在我的笔记本上, 并推荐给我 的好多同学看.时间过去了这么 久, 我依然可以完整地讲述这两 个故事…… 进入中学, 我读的第一本书 是 《千家诗》 .那是同学借给我的 一本清末民初的线装书, 每页有 一幅木版插图, 和那些所选的绝 句相得益彰.第一首是那首有名 的宋代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 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我将一本 书从头到尾都抄了下来.记得很 清楚, 我是抄在了田字格作业本 上, 那是我古典文学的启蒙.那 一年, 我读初一.我每天抄一首 诗, 揣在衣兜里, 在上学的路上反 复背诵, 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喧嚣 全都听不见了, 只有这些古诗的 音律, 在我的心里回荡. 初二, 偶然间, 我在新华书店 里买到署名李冠军的一本散文集 《迟归》 .集子中的散文写的全部 都是校园生活, 里面所写的学生 和我年龄差不多大, 老师和我熟 悉的人影叠印重合.书中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