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捷安特680 2013-09-10

手打者名辫子, 系妇女向铺家领料在家中用手打成[3] . 成都的手工羊毛线生产约始于1939年.当时外货充斥市场, 手工业者为了生存, 不断创造试验, 把灌县运到成都的羊毛用非常简单的手工纺纱车, 先纺成毛纱, 再合成三股或四股, 便成了土毛线. 纺线的人是皇城内外一些贫苦人家的妇女, 她们向经营毛线的店家领取原料, 然后在家中用手纺的 木机整日工作, 一天可纺成毛线一斤多[4] .在近代成都的毛织业生产中, 一般都是先纺毛成线, 再就毛 线编织为Y帽、 袜、 项巾之类;

纺毛则妇工也, 贫家领归作之 [5] , 即纺毛这道工序由妇女在家中完成. 编凉鞋、 扎鸡毛扫帚也都是成都贫苦居民的家庭手工业.成都贡院附近的贫家妇女多以编织马 尾凉鞋出售为生计, 远商到者多争购回转售, 行销尚广, 每年正二月内便有叙渝商人来省以贱价趸 购, 回里出售 [6] .北关外平~子、 驷马~等处居住贫民, 多以扎鸡毛扫帚为生, 他们平日收买城乡内 外鸡毛, 在家中扎成扫帚, 再由贩商收买后运至山陕、 湘鄂、 沪上一带销售[7] . 成都妇女多善针黹、 缝纫、 刺绣、 色色皆精, 贫苦孀居竟有侍十指以为事蓄之资者[8] .如从事手工 缝纫者, 此辈妇女大都在成都有家, 白天受雇主雇到家里去工作, 晚飨后, 仍回到自己家里做活计, 每天工钱, 两角至三角不等 [9] .婴儿帽箍即是手工缝纫产品之一, 多系妇女用零碎绸片剪贴, 或加以 绣花而成, 晚上在夜市摆地摊销售.抗战期间流寓成都的张恨水在逛夜市时就惊讶地发现有十分之 三的地摊都是专卖旧式婴儿帽箍的[10] .手工刺绣亦是成都妇女的家庭手工业之一, 刺绣所需工具简 单易置, 只需一枚绣花针、 一把剪刀、 一只花绷子即可, 业此者常常从大的绣坊或商号领取原料, 在自 己家中架起绷子代人工作, 称作 做提货 [11] . 纺纱一直是成都的一项传统家庭手工业.重庆开埠后, 机纱大量涌入, 重庆因商务较大, 居民 [1] 《本市绫织业访问记》 , 《国民日报》 1933年11月10日, 第6版. [2]黄修忠: 《蜀锦》 ,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9页. [3]傅崇矩编: 《成都通览》 下册, 〔成都〕 巴蜀书社1987年版, 第317页. [4] 《本地毛线的产销》 , 《工商导报》 1948年1月11日, 第4版. [5]民国 《华阳县志》 卷34, 物产3. [6] 《女工获利》 , 《四川官报》 1909年第13册, 新闻 . [7] 《鸡毛扫帚获利》 , 《通俗日报》 1909年6月4日, 第1版. [8]同治 《成都县志》 卷2, 《舆地志 ・ 风俗》 . [9]向尚: 《成都的妇女职业》 , 《女子月刊》 1936年4卷3期. [10]施康强编: 《四川的凸现》 ,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第120页. [11] 《四川省志 ・ 轻工业志》 下,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第50页. - -

198 历史学研究 江苏社会科学

2015 年第

5 期 多尚奢侈, 故土纱在渝市早已绝迹, 成都人民因生产力弱, 且素尚朴素, 土纱销场尚占一部分之势 力 [1] .城中妇女亦常在家中为大作坊纺纱, 因为在家里工作, 白天临街的木窗板总是卸下来, 让光 线更好 [2] . 在近代成都的火柴业中, 某些工序也是由工人在家中完成的.培根、 新生和星火是成都规模较 大的三家火柴厂, 共有女工107人, 其中有20人都是向工厂领取材料后, 回家工作的[3] , 尤其是糊火柴 匣, 它是成都贫苦居民赖以谋生的家庭手工业之一. 成都的制箱业亦有采取家庭经营者.该业分为两类, 打金街的制作者用木壳, 使用生皮和纸皮, 涂上油漆, 样式比较古旧.皮房街和顺城街的制作者用纸壳, 使用生革皮, 不上油漆, 样式比较新 颖.在打金街的百余家制箱者, 他们是全家动员, 男女老幼都参........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