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南门路口 2012-12-09

200 米, 右手边有一栋 老楼, 那里应该就是. 红砖木窗的苏联式建筑,楼门内一块黑色 大理石上刻着 焊接馆 三字, 金色的字体已褪 色不少. 办公室的门敞开着, 四处整齐码放的书 堆中, 潘际銮正在伏案工作. 与潘际銮聊起问路之事, 记者方才知道, 这 个如今让年轻学子感到陌生的 焊接馆 , 曾有 着非同一般的身世.也正是这栋不起眼的老 楼, 见证了潘际銮伴随我国焊接事业所走过的 每一步. 时光倒转至

60 年前的

1953 年9月14 日. 这一天的 《新清华》 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清华 大学及中央高等教育部批准, 增设了四个专业, 即焊接及其设备专业、 暖气通风专业、 拖拉机专 业、 电子管制造专业. 当时, 清华大学尚未建立焊接教研组, 只有 一个附属在金属工艺学教研组内的焊接小组. 第一批新生入学后,那些因仰慕大师风采而来 的学生心中充满失落,认为学焊接会埋没自己 的才能,甚至满腹牢骚: 这玩意儿还要学五 年? 同样的疑问,也曾发生在潘际銮选择焊接 作为自己的研究生专业之时,只是他本人从未 因此动摇过.

1950 年,教育部决定从全国高校选拔

150 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俄语, 为全面学习苏联、 改革中国教育制度作准备, 潘 际銮入选.半年后, 教育部又作出决定, 将这批 俄语进修生全部转为研究生,在苏联专家指导 下深造并开展研究工作,为加速新中国工业发 展进行人才储备. 在50 多位苏联专家中, 唯一获得过博士学 位的教授、苏联知名焊接专家普罗霍洛夫引起 了潘际銮的特别注意. 早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 潘际銮曾聆听过一门 焊接学 课程, 知道正在 迅速发展中的焊接技术将在未来的国家经济建 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来我对焊接专业有印象, 二来知道普罗 霍洛夫是非常有名望的教授. 出于这两点考 虑, 潘际銮主动报名攻读焊接专业, 从此与焊接 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不久, 潘际銮收到一封女友来信, 对他的专 业选择感到些许担忧: 我对焊接技术了解不 多, 但我的朋友和周边的人笑话我说: 你男朋友 学焊接?学焊洋铁壶、 修自行车干嘛? 当时国家的工业非常落后, 基本上没有像 样的焊接工程, 所以大家非常不理解. 潘际銮 回忆, 尽管亲朋好友对他的专业选择表示不解, 但在普罗霍洛夫的指导下, 他看到了一个 完全 是高水平的科研领域 .

1953 年, 潘际銮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 《焊 接中金属的晶间层断裂问题》 , 并于暑假回北京 探亲期间,接受了清华大学委托主持筹建焊接 专业和焊接教研室的任务. 两年后,

28 岁的潘际銮成为清华大学机械 系最年轻的教研组主任, 主持新开设的焊接工艺 及其设备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也由此成为新 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 同年, 清华大学 焊接馆 正式落成投入使用. 面对质疑自己专业重要性的焊接学子, 潘 际銮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 焊接是一门新兴的 先进技术, 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标志. 焊 接能节省原材料, 坚固美观, 简化工序, 并能改 善劳动条件.世界上约有一半的钢材需要焊接 才能成为可用的产品, 一辆轿车约有

7000 个焊 点,一架飞机约有

25 万个焊点和

250 米焊缝, 一个焊接的锅炉要比铆接的锅炉节省 25%的金 属.想一想,焊接是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啊! 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焊接人才的同时, 潘际 銮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科研事业高峰.在1958 年到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