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onven 2019-12-16
系统与控制纵横 2017年第1期26 科学人物 万百五 西安交通大学 系统工程研究所 缅怀著名控制科学家、 中-荷友谊的使者彼得?艾克霍夫院士 ―― 纪念艾克霍夫(Pieter Eykhoff)院士逝世17周年 我们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缅怀他:他的学术专长、他的友谊、他的热忱和他对 IFAC和它的会员深深的忠诚 .

――IFAC主席佩德罗?阿尔贝托(西班牙)等的《讣告》 图1 著名控制科学家彼得?艾克霍夫 (1929-2000),系统辨识的创始人之一 2000年已经退休一年多的我因为还有一些未毕业的 硕、博士生,所以仍每天到我的实验室和研究室去.12 月初在办公室收到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寄来的讣告: 艾克霍夫教授因 患癌症于2000年11月25日去世 . 我不禁惊讶得叫出声来:就在去年北京1999年第14 届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上,我们曾亲 切交谈.他显得依旧神采奕奕、行动敏捷、热情友好. 并在大会上由IFAC主席授予他 IFAC顾问 的荣誉称 号.这位荷兰科学院院士、杰出的科学家、系统辨识学 科的创始人之

一、中国人民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怎 么就此离开了我们? 心幕慢慢拉开,涌现了1979年相识以来逐年的场 景. 艾克霍夫(1929-2000)自荷兰Delft University

2017 No.1 All About Systems and Control

27 of Technology(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分别于 1955与1956年获得学士、硕士学位,自美国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 (Berkeley)分校于196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64年任埃因霍温技术大学电机系教授,建立和 主持检测和控制教研室,轮任过系主任,到1990 年才辞去教研室主任职务(图1). 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系统辨识和参数估计,在20世纪 60-70年代他是这一领域的先驱 者和创始人之一.这反映在他与瑞典控制科学 家K?J??str?m 合著的著名经典综述:《System identification: A survey》(系统辨识综述)发表于 1971年Automatica杂志,以及他的专著:《System Identification: Parameter and State Estimation》(系 统辨识:参数和状态估计),由John Wiley and Sons出版社1974年出版(图2左).该书曾被译 成中、俄、罗马尼亚、波兰文出版.中译本《系 统辨识:参数和状态估计》由潘科炎、张永光等 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图2右). 此外,由他编辑、1981年出版的第2本专著 图2 名著《System Identification: Parameter and State Estimation》 及其中译本 《Trends and Progress in System Identification》 (系统辨识的趋势和进展)也是誉满国际控制界 的名著(图3). 这两本专著被誉为系统辨识领域的经典著 作,更作为标准的自动控制学术参考书逾20年. 艾克霍夫的后半生心系中国.早在1981年9 月艾克霍夫就曾应中国自动化学会副会长杨嘉墀 (1919-2006,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邀请,来中国 科学院讲学. 艾克霍夫的夫人约翰娜(Johanna)谈起他: 图3 Trends and Progress in System Identification 系统与控制纵横 2017年第1期28 '

文化革命'

刚结束后不久,1977年他曾因学 术事务与中国进行接触 (见本文第6节他遗著中 约翰娜的《纪念短文》).本文作者分析,艾克 霍夫当时作为IFAC理事会理事,可能是为了邀请 中国参加1978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IFAC第7 届世界大会.因为 文化大革命 ,中国已经缺 席3届3年一次的世界大会了. 可以有根据地说,他和杨嘉墀通过IFAC活动,很早就相识,并有较密切联系.他夫人接着 还指出: 此后他为这块土地上丰富的历史所倾 倒,注意力始终被俘获、集中在'

中国'

. 1. 1979年相识于西德Damstadt市IFAC 第5届辨识与系统参数估计学术研讨会 我国过去仅就历次IFAC世界大会派出代表团 参加. 改革开放 后政府决定扩大参与国际学 术交流的范围和层次,就控制科学而言决定派出 代表团参与各学术研讨会(symposium)这一级的 图4 研讨会举行地点――Technische Hochschule Darmstadt(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 学术交流活动. 1979年9月24-28日在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当时两个德国还未合 并)达姆施塔特(Darmstadt)市达 姆施塔特技术大学举行的IFAC第5 届辨识与系统参数估计学术研讨会 (图4),就是控制科学的第一个 中国代表团参与的学术研讨会. 这次中国教育部教授代表团成 员有五人:刘豹(团长,天津大 学)、万百五(副团长,西安交 通大学)、蒋慰孙(华东化工学 院)、刘士中(南京工学院)、袁 震东(华东师范大学).30多年弹指一挥间,现 今三位年长者都已作古,只剩下我和袁震东了. 为了 补课 和准备与会,刚刚从政治运动 和动乱阴影中走出来的我,不得不花些时间 突击 一下 系统辨识 .说实话,在1976年还不 清楚system identification是怎么回事.1978年我被 调入新筹建的系统工程研究所后,我个人以大系 统模型简化作为 大系统理论与应用 课题的切 入口.为此,恶补了一下上述两篇名著,还有一 些当时国人写的系统辨识综述之类文章.在所恶 补的文献、资料中P?艾克霍夫的大名多次赫然在 目. 五人中国代表团在学术研讨会的出现,无疑 引起小小的轰动(图5).除了会议主席西德R?伊 泽尔曼(Isermann)(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自动 控制研究所教授)来表示欢迎外,已与中国建立 联系的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古田胜久、神户大 学教授北村信三等也很热情过来主动打招呼.最 为令人感动的是艾克霍夫走过来代表IFAC理事会 欢迎中国代表团,和我们每人热情握手.从此我

2017 No.1 All About Systems and Control

29 和他相识. 我知道他在IFAC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其中 1975-1981年6年时间担任理事会理事.事实上, 艾克霍夫在这个国际组织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特 别在IFAC的构建和塑造上.后来他在IFAC多个机 构、办公室服务超过三十年. 研讨会上散发了主席伊泽尔曼编写的系统辨 识Tutorial(教程),并在会前进行了讲授.这个 材料编写得很好,由代表团带回并在国内流传开 来,后来被作为西安交大及不少其他高校的《系 统辨识》硕士课程的主要参考教材. 作为这次参与世界辩识大会的一个积极回 应.我回国后研读了会议论文集,特别关注了应 用部分,并写了一篇《辨识应用上的新成果―― 第5届国际辩识和系统参数估计研讨会论文简 介》,1981年1月发表于《自动化学报》,1981年 七卷一期. 当时中国国内人口数据刚刚解密,我就以 中国人口模型的辨识 为题作为我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朱悦 新的研究课题.结果他的研究成果就 发表在1982年下一届在华盛顿举行的 IFAC第6届辨识与系统参数估计学术讨 论会的论文集中. 在1981年Automatica主编H?夸克纳 克(Kwakernaak,荷兰籍,见图6)访 问我研究所时,称这项中国人口模型 研究成果,是将源于工程系统的系统 辨识理论和技术第一次用于人类社会 系统,建议投Automatica.最终于1984 年Automatica第4期刊出,据说这是大陆学者第一 篇在此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我将此文抽印本寄给 艾克霍夫. 2.受邀访问埃因霍温技术大学 1980年10月我作为最早的公派高级访问学者 访问英国伦敦的城市大学(The City University, London)系统科学系(Department of System Science)一年,参加P?D?罗伯茨(Roberts)教授 领导的 大工业过程递解控制 研究组,身份是 高级访问研究员. 图5 中国教育部代表团在研讨会会场 (第2排左起:刘士中、袁震东、蒋慰孙、万百五) 图6 Automatica主编H?夸克纳克 系统与控制纵横 2017年第1期30 初到伦敦,和罗伯茨见了一面,他因学术会 议及访问去国外近一月.我就将我的一篇有关大 系统模型简化的已宣读论文,采用优化方法得 到更好的简化效果,重写并投给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杂志,到次年6月这篇文章就刊 出了.据说,这是该杂志发表的首篇大陆作者的 论文. 我将论文抽印本分赠一些中、外学者朋友, 包括艾克霍夫.不想他回了信,并邀请我回国时 顺途经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访问一周,食宿可 以安排.因为我论文附注上写明: 因学术休 假,离开西安交通大学在城市大学从事研究 . 由于当时刚开辟了北京与伦敦之间的直达航 线,带着行李由荷兰转机回国就不方便了.于是 我和大使馆教育处商量决定........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