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kr9梯 2022-11-08
美文

7 A 微信号 fbweifuxin 新闻热线:3996036 E-mail:fxwb1818@163.

com 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 徐志勇 本版编辑 白蓓蓓 一切都没有过去 一切都没有过去 文文/ /刘亮程 刘亮程 我对库车老城的兴趣缘于许多年前的一次南疆之 行.那是一次漫长而紧促的旅行.几千公里的路途, 几乎没有在哪儿停顿过, 沿途一阵风一样穿过的那些 维吾尔人居住的村落城镇, 就像曾经的梦境般熟悉亲 切.低矮破旧的土房子、 深陷沙漠的小块田地、 环屋绕 树的袅袅炊烟, 以及赶驴车下地的农人――仿佛我是 生活其中的一个人, 又永远地置身其外.一切都像一 场梦一样飘忽, 一阵风一样没有着落.也许为弥补那 次旅行的紧促, 梦中我又沿那条长路走过无数次. 我记得我们在一个周五黄昏到达库车老城, 满街 的毛驴车正在散去.那是老城每周一次的巴扎 (集市) 日.我们停车在库车河边, 在写有 龟兹古渡 桥 头旁的一家维吾尔饭馆吃晚饭.街上一片零乱, 没卖 掉的农具、 手工制品和农产品正被收拾起来, 装上毛 驴车.赶集的人渐渐走散, 消失在夕阳尘土里, 临街 的门窗悄然关闭, 仿佛库车的热闹到此为止.只有街 对面, 一位蒙面的维吾尔族妇女, 依旧端坐在那里. 她的褐色面纱一直垂到膝盖, 卖剩的半筐馕摆在面 前, 街上离散的人群似乎跟她没有一点儿关系. 那时我对库车的历史知之甚少, 现在仍不会知道 更多.除了史书上有关库车――古龟兹国的一些片断 文字, 以及残存在这块土地上让人吃惊的千佛洞窟和 古城遗址, 库车的历史从来就没有被谁清晰地看见过. 而比历史更近的, 坐在街边卖馕的那个维吾尔妇 女的生活, 也已经离我十分遥远了.在我看来.她的 蒙面褐纱并不比两千年的历史帷幕单薄.她从哪里 来, 她叫什么名字、 在这座老城的低矮土巷里, 她过着 怎样一种生活.她的红柳条筐是千年前的模样, 她卖 剩的馕仿佛放了几个世纪.还有, 她的面纱后面, 我 永远看不见的容颜, 一双怎样的眼睛透过褐色面纱在 看着我们, 看着这个黄昏人世. 我禁不住走过去, 向她买一块馕.多少钱一个? 我想听听面纱背后的声音, 却没有, 她只微微抬臂, 伸 出一个指头.我递给她一块钱. 那块馕上肯定落了一天的尘土, 我看不见.馕是 麦黄色的.她递给我时用手拍打了两下, 我接过来, 也学她的样子拍打两下, 又对着嘴吹了几口, 也不见 有土吹打下来, 只有昏黄的暮色落在上面. 我转过身.街上已经空荡荡了, 临街的几家饭馆 亮起了灯.我们原打算在库车住一夜.吃了一大盘 抓饭后, 都有了精神, 便又决定继续赶路了.库车城 就这样埋在身后的长夜里. 那时我想, 我或许是一个运气不好的人, 紧赶慢 赶, 赶在了一个黄昏末世.我喜欢的那些延续久远的 东西正在消失, 而那些新东西, 过多少年才会被我熟 悉和认识.我不一定会喜欢未来, 我渴望在一种人们 过旧的年月里安置心灵和身体.如果可能, 我宁愿把 未来送给别人, 只留下过去, 给自己. 库车老城是一处难得的昔年旧址.我想象中的 古老生活, 似乎就在那些土街土巷里完整地保存着. 有时我会想起那个卖馕的维吾尔族妇女, 她面纱后面 的一双眼睛, 她永远卖不完的、 剩下一个等着谁的麦 黄圆馕.想起摆在老城街边的手工农具、 铜器, 那一 切, 会不会在我偶然途经的那个黄昏, 永远消失? 直到这次, 我再来到库车, 看到多年前我一晃而 过的老城还在那里.穿城而过的库车河、 龟兹古渡、 清真寺、 满街的毛驴车, 仿佛时光在这里停住, 一切都 没有过去, 只有我的年华在流失. 随着中年来临, 我正一点点地接近那些古老事 物.我和它们就像曾经沧海的一对老人一样一见如 故.我走了那么多地方, 读了那么多书, 思考了那么 多事情, 到头来我的想法和那个坐在街边打盹的老人 一模一样.你看他一动不动, 就到达了我一辈子要到 达的地方. 而我, 还在半路上呢. 风月三篇 文/王安忆

一、 型 中国人的脸型和西方人的不 一样, 比较的宽和平.西方人的脸 是用立体的块, 垒起来, 凸凹鲜 明.而东方人, 尤其是那种蒙古脸 型的, 就是线勾出的轮廓.所以, 中国人的脸其实是很忌讳化妆 的.脂粉很容易地就抹平了脸上 细微的起伏对比, 看上去面目划 一, 都很像月份牌上的美人.我估 计, 月份牌上的美人都是依着化过 妆的脸临摹的.粉白的面颊上两 片腮红, 白和红都很匀净, 然后, 秀 眉红唇.多少是有些像一副面具, 是个木美人.事实上, 中国人的脸 是十分敏感的, 在沉静的表面之 下, 有着千丝万缕种表情.这些灵 敏的神经大部分集中在鼻翼上方, 眼睑以下, 以至颧骨之间的部位. 这一个区域是较为西方人宽阔的, 西方人几乎是不存在有这个平面 的区域, 他们的面部从鼻梁很迅速 地过渡到颧骨, 他们的表情是由这 些大的, 肌肉与骨骼的块垒运动而 体现的.所以, 他们的表情就比较 夸张, 强烈, 和戏剧化.而中国人 的表情区域则是在鼻翼处到颧骨 之间的平面, 可以说, 绝大部分的 微妙的差异都是来自这里的.然而, 似乎所有的化妆技术都是热心 地将这一片泥墙似地抹平, 抹光 滑, 于是, 一切表情都被掩埋了. 这个部分是有着细腻的凸凹, 肉眼 几乎看不见, 但这却构成了一种情 调.一旦消失, 脸就木了. 还有, 眼睑和唇部, 这也是微 妙的部分所在.方才说过, 中国人 的面部轮廓是线描式的, 线描的精 微最为典型地体现在这两个地 方.中国人的单睑和重睑都相当 精致, 唇纹也是精致的, 富于情 调.还是化妆术害了它们.眼线, 眼影, 还有唇线, 粗暴地覆盖了它 们纤细的笔触.所有的区别都被 取消了.这些现代化妆技术法重 新画了一张脸, 这张脸就像是那种 傻瓜照相机照出的照片, 没有影调 的深入浅出, 只是一张白脸上的 眼, 鼻, 眉, 嘴. 中国人的脸大体分为南北两 种, 北方, 通常是那类蒙古种的脸 型.南方, 则是越人的型.我估计, 会不会是受戏曲脸谱的影响, 而戏 曲脸谱又是受中国地理政治的影 响, 蒙古脸型似乎是被视为正宗. 荧幕上的英雄, 大多是宽脸阔腮, 浓 眉直鼻的形象, 有些类似京剧里的 黑头, 俗话所说: 平头整脸.其实, 越人的型, 是更富于戏剧性的.这 种型, 更为敏感, 因为肌肉的块面比 较紧凑, 复杂.而蒙古型的, 多少有 些一览无余, 比较简单.鲁迅先生 的脸型,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 他的照片来看, 面部的影调很有变 化, 层次较多.眉棱, 颧骨, 鼻凹, 下颏, 组成略有冲突却最终协调的关 系.骨骼比较蒙古型要突出, 但和 西方人的骨骼的表现不同, 那是形 成整体结构的块垒, 而在这里, 只有 比较少肉, 线条就有了锐度.然而, 在荧幕或者图画上, 人们却不由自 主地, 总是容易将他描摹得肌肉丰 富.这样, 是不是以为比较接近英 雄的型?结果却是, 浑圆, 面部带上 了 木 相.中国人的脸, 稍稍有那 么点偏差, 就 木 了.这就是这种 型的微妙之处.

二、 木匠 《泰坦尼克号》 里有意思的地 方有两处.一处是泰坦尼克号的 锅炉房里, 巨大的蒸汽锤在熔熔火 光中依次击打着, 发出巨响.铲煤 工和锅炉工在这汽锤底下, 就像忙 碌的蚁群.这景象称得上是壮 丽.早期的工业时代还是具有美 感的, 因为它含有人文的气息.蒸 汽机可说是距离人性最近的机器, 它虽然将人从身体的劳动中解放 出来, 但它根据的还是身体劳动的 朴素的原理.蒸汽在汽缸内膨胀, 推动了活塞, 产生力量.这是可视 可闻的原理, 过程直接显现, 可以 由感性接受.你看见蒸汽锤的击 打, 就好象是一个巨人在弹奏一架 巨型钢琴, 钢锤敲击着琴键的簧 片, 演奏出伟大的乐曲.这是人延 伸了自己的能力和勤劳, 所达到的 强大.你看见的是机器, 也是人的 劳动.这是有道理可讲的机器, 有 着人手的操作的体温. 电的道理就要曲折一些了, 而 电子计算机则更无道理可讲, 它将 劳动变得那么抽象, 需要大量的解 释, 才可说通.并且, 这些解释都 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和发展, 离 人的感官越来越远. 《泰坦尼克号》 的第二处有趣 的地方是更为感性的体现.那是 在它撞击冰山之后, 情形还不十分 明了, 船长吩咐道: 找个木匠来, 检 查一下船体.这情形几乎是有些 文艺复兴的意思了.这样的天下 无敌的巨轮, 是由木匠来照料船 体.在 《世界电影》 杂志发表的 《泰 坦尼克号》 的剧本里, 这是译成 工匠 , 也是文艺复兴的意思.总之, 这使人想象到, 这艘 梦之船 , 是 由木匠的斧凿钉锤, 一下一下完成 的, 这简直接近于意大利的城邦 了.这场面真的很恢宏.而木匠 们的斧凿又是多么灵巧, 技艺高 超, 这是家世源远流长的木匠, 已 经熟能生巧.他们凭着多少代造 船的经验, 功能和审美两方面的, 造出了这艘 泰坦尼克号 .这样 的劳动和制造, 处处留下手的真 迹, 散发着即时即地的情感, 这就 是人文的气息. 现代工业抹煞了人的劳作的 痕迹, 它将劳动概括化了.现代战 争也是这........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