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ou—灰機 2019-07-11
《印光法师文钞 ? 临终三大要》 讲述:大安法师 第二讲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第二大要: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在这里,分了五个层次展开. 前面谈到要善巧开导病人,要令他对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名号功德、极乐世界要生起大的信心,生起神往之心,发恳切的愿.虽然生起了信愿,但落实在念佛上,病人可能心力比较弱,体衰心弱,妄念纷飞.平时没有念佛修行之人在临命终时不容易把这个佛号把得住,令这个佛号长时能够持念,就是平时专修念佛法门的修行人,到这个时候也要完全仰靠他人的相助才能得力. 由于临命终时是紧要关头,在这个世界靠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那些口头上说修行的,在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来把住自己.即便是平时非常脚踏实地地修行的人,如果临命终时烦恼习气还存在,见思惑没有断,仍然会受业力的牵引.这就是永明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有禅 就是大彻大悟了――一个人能开悟,说明他修行非常精进努力――但是不具足信愿称名,十个开悟的人里面就有九个会耽搁自己.怎么耽搁呢?就是他见思惑没有断,只是见解与佛同齐,开悟而已――谈了生死,要谈 证 的,要谈 断惑 的――所以,见思惑没有断,就必定会有中阴身.中阴身一现前, 瞥尔 ,就非常快地随着他的业力去轮转.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在具备信愿的情况下,仰靠他人助念,才能感通佛力,带业往生. 民国年间,中国还是比较传统的家族制度,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不像现在这个小家庭了,家中眷属还是比较多,就有可能去排班.家中眷属就共同应发起孝顺慈悲之心.这个 孝顺 就是有佛教超越解脱的内涵, 慈悲 就要针对在苦难的轮回当中令他出离的大悲心.帮这个病人助念 南无阿弥陀佛 的佛号. 如果他的病还没有到达临命终的那个关键时刻,家中眷属可以分班来念佛.那印祖在这里都谋划得很细.分三班,每一班限定几个人,那就看家中成员多少.那这个三班,第一班出声念,第

二、第三班就默念.念一个钟点,那就第二班接着念,头班和第三班就默念.如果有事情,或者内急等等,就是在自己默念的时候去办理.在值班的时候,就是当你这个班要开口念的时候,断断不可离开.第二班念完了一个钟点,第三班接着念,这就是终而复始,念一个钟点,歇两个钟点,这样纵然是昼夜不断,也不会觉得辛苦. 那现在的助念团就不像在家族那么方便了,可能比较远地过来,这里方法上会有所变通,就不止念一个小时了,一个班可能会念两个小时,甚至四个小时了.应该是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条件,在这个分班和时间上可以灵活掌握.总之,一个共同点就是佛号不断. 那事相上这么做,还要在理上透过去,就是要建立一个愿意帮助人助念往生的这种心态,这种愿力.那这个心态、愿力也是建立在自他不二的基础上.如果肯发心助他人净念往生,等到你临命终时,也会得他人助念往生之报.这个因果规律是圆的,是会循环的.权且不说为父母尽孝应该是要恳切助念,就是为了一个陌生人,也要有同体的慈悲心来为他助念,这样你的心量就扩大了.这种无分别的平等心现前了,就能培植自己的福田,增长自己的善根.而且从自他不二的立场来看,你帮他人助念,这是利益他人,本质上还是具有着自利的实质内涵在里面,不仅仅是为他人而已.这是佛教的一个比较深邃的道理. 有一个公案.唐代有一位居士,叫房翥,突然暴死,到阴府去见阎罗王.阎罗王一见他就满面笑容,对他很恭敬的样子,对他说: 据这个档案所记载, 君曾经劝一位老人念佛,这个老人已经往生到净土了.君承这样的福德,也可以往生净土,所以特地召你来见一面. 房翥说: 我先前发过一个愿,要诵一万卷的《金刚经》,还要到五台山去朝拜一下.这两个愿还没有完成,我现在不想往生. 阎罗王劝他: 诵《金刚经》、巡礼五台固然是好事,但还不如早点往生净土为好. 阎罗王也是婆心切切.但众生常常是刚强难化,这个房翥还是坚持他原来的观点,所以阎罗王知道他原来的志愿不可夺,就把他放回阳间.这个公案,就告诉我们,劝他人修行念佛法门,往生净土,自己也可以往生,而且还能感动幽冥的阎罗王来对他恭敬,要特地跟他相见一下. 这桩事情实为自利之道,不仅仅是为他人的利益而已.那为他人的利益也是非常巨大,成就一个人往生极乐净土,即是成就一个众生作佛,这个众生作佛,又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作佛的往生者的功德,是你成就他往生的,所以成就他人往生净土的功德那是不可思议了.由此,就更坚定了助念的这种态度.助念过程确实很艰难,一定要有点菩提心,就能不疲不厌,捍劳忍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样去做. 三班相续,念佛的声音不间断.病人如果还能够跟着念,就随着助念的声音,他自己小声念;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