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ys520855 2018-09-02

第二,调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合理配置资源,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教学;

第四,高校评价教师要和科研规律相结合.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科研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关于外部体制壁垒,关键在于将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机制体制设计好,明确规划,定期沟通协调,对遇到的问题能及时有效解决,从而保证大家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持续不断地努力.(作者:唐景莉 陈颖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07-02 刘鹏飞编) 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 高校协同创新是党和国家继 211工程 、 985工程 之后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多功能特性,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独特作用,必须在协同创新中有所担当.高校要科学把握协同创新的四个维度,积极推进高校内涵发展和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 协同创新的要求在于高校内涵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融合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大科学时代特征,决定了协同创新必将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也是创新型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是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破解现实发展难题的战略选择,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将 协同创新 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之中,突出 创新 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强调 协同 是办学思路的重要方面.高校只有协同创新,才能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推进地区性及全球性的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人才创新精神,提升学科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创新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协同创新的本质属性在于大力彰显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

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紧紧依靠并牢牢抓住两个 主体 ,注重发挥自身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的独特作用,按照大科学、大工程、大项目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着力培养我国各行各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调动起来,形成思想行动上的共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效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传承创新大学文化,才能形成学术大师和拔尖人才的不断涌现、学术成果不断创新的良好局面,从根本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 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在于统筹四大功能协调发展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这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整体划一,缺一不可,形成良性循环体.协同是手段,创新是目的,只有紧紧把四项功能一体化设计,统筹兼顾,才能确保一所大学的 完美 .这也是世界高水平大学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秘诀.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