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三石 2017-07-25

印度当年报告的疑似病例超过139万,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超过45%.而法国和美国等非流行国家不断发现输入性病例. 5.发病季节特点 基孔肯雅热一般发生在雨季伊蚊孳生的季节. 对非洲疫情的分析发现,基孔肯雅热的流行高峰一般呈循环性出现,经常间歇3~4年或更长时间后又反复发生疫情,这种情况可能与自然宿主灵长类动物间的病毒传播及动物的免疫状况有关.

(三)主要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4天,也可长达7至12天. 主要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躯干部皮疹、严重关节痛和头痛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状.发热、皮疹等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关节痛多为多关节和游走性的,主要侵犯手腕、脚踝、脚趾等小关节,一般在皮疹之后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 基孔肯雅热患者极少报导发生严重出血或死亡,老年患者常在发病后几年内仍有关节疼痛和渗出症状发作.部分病人可出现持久性关节炎,其体内通常可检出高滴度的基孔肯雅病毒抗体.

三、诊断、治疗和报告 基孔肯雅热容易被误诊为登革热或西尼罗病毒感染.因此,实验室检测对于确诊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本病为自限性,没有特殊性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 医疗机构应按照《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卫办医发〔2008〕99号)做好诊断和治疗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基孔肯雅热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乙、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 其它传染病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四、实验室检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发现疑似病例时,要认真按照《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1)进行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省级实验室无检测条件或无法鉴定时,应将原始标本及分离物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

五、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疫情报告后,要按照《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2),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明确感染地点,搜索共同暴露者,评估本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填写《基孔肯雅热个案调查表》(见附件2附表). 出现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要进行病例的主动搜索,开展蚊媒应急监测和评估,分析疫情动态,预测流行趋势,及时向政府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六、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没有可用的疫苗,与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相似,控制媒介密度是预防控制基孔肯雅热最重要的措施.由于传播媒介与登革热相同,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控制措施可基本参考登革热的相关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1. 做好公众健康宣教和健康促进 向公众传播普及有关防治知识,指导公众采取正确的预防行为,提高个人和群体的预防保护能力. (1)宣传指导群众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及时清除居室内外无用的贮水容器,如废旧轮胎、空饮料瓶、破缸和水罐等,并定期更换水缸、花盆、罐及其他小型容器的储水,家用的水缸和贮水池应加盖并经常清洗. (2)宣传指导群众采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或使用蚊帐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尤其是前往非洲和东南亚流行区的旅游者更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并输入基孔肯雅热.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2. 媒介伊蚊监测 有媒介伊蚊分布的地区或曾经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地区要开展社区蚊媒密度监测或调查,包括伊蚊种类、季节消长、抗药性、近期蚊媒治理用药情况调查,了解当地蚊虫孳生环境、媒介伊蚊种群的分布、孳生地和密度的动态变化,为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预警提供参考依据.一旦发现蚊媒指数偏高时,相关单位须进行孳生地清除工作,开展预防性灭蚊. 3. 做好输入性疫情的监控 我国尚未发现基孔肯雅热的本地流行,输入性病例的及时发现是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卫生部门要加强与检验检疫、旅游、交通、民航和铁路等部门的联防,及时发现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口岸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病例,要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
大家都在看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