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yhzg 2017-03-08

穿'

、'

数'

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 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答题参考要点: 用 日暮 即落日, 月初白 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回答是什么形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回答形象的具体特征)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回答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②概括形象特点.③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如(诗歌见前)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应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鉴赏诗歌有一定的心理路径,遵循这条路径,就能迅速地捕捉到有效信息,从而准确规范地答题.?

1、从题目切入.如2003年全国卷的出题材料是王维的《过香积寺》,题目中的 过 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 过 相同,意谓 访问 、 探望 .诗题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的香积寺.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 安禅制毒龙 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就解题而言,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容易找出诗中第三联的 诗眼 ―― 咽 、 冷 ,因为只有这两个字才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2、从注释切入.命题者在试题中作注释,或注释词语,降低难度,如2003年上海卷对 望海楼 、 铁笔 、 沧州 的注释,2002年北京卷对 鹳雀楼 建造背景的介绍.?

3、从意象切入.就是从构成景语的因素切入,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意象有 云峰 、 古木 、 深山 、 钟声 、 泉声 、 日色 、 乐声 等,分析、体味这些意象,便可进入那种 古 、 深 、 咽 、 冷 的意境.?

4、从语言切入.首先是巧用试题信息,利用储备,读懂诗歌,如1998年全国卷第14题对贾岛《题李凝幽居》的赏析,题干为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这里的 解说 实际上是一种浅层次的鉴赏.其次是推敲诗歌中遗词造句的奥妙,琢磨诗人 两句三年得 的苦心.?

5、从题材切入.古诗常见的题材有:思乡、隐逸、咏史、幽怨、游历、从军、边塞、登临、爱情、忧国、建功、感遇等等,鉴赏时,如果从此切入,便不会离谱背弦.?

6、从 情语 切入.这里的 情语 是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能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如2002年全国卷24题,诗末句 何人不起故园情 便是诗人的点睛之毛.抓住了这个 情语 ,便是抓住了解题的钥匙.而题干中要求回答的 折柳 的寓意,也就不难悟出.因为 故园情 就是思乡之情,就是惜别怀远之情.?

7、从细节切入.优秀的诗歌,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体.这里的 个别 、 局部 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透视它,便可以挖掘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2004年全国卷I第16题要求指出并赏析张藉《秋思》中那个生活中的 寻常 的细节―― 行人临发又开封 .?

8、从背景切入.白居易说过 文章合为时而著 ,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时代印记.因此,我们欣赏古代诗歌时,不能不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会对一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简略注释.这种 情况,往往(是作品影响大而作者名气一般)而对文学史上那些特别有影响的大诗人的 背景 一般是不作注释的.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