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颜大大i2 2016-09-20

一、先秦时期的萌芽 先秦时期,中国地名学尚处于孕育期的萌芽状态.追寻地名的起源,的确非常久远,而从甲骨文记载的地名来看,殷商时的地名表达形式已相当完整.《诗经》、《左传》等文献中不乏地名的记录,《尚书・禹贡》对后世地名学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所以上古时代即已产生了专门释地的典籍《八索》、《九丘》?,可惜早已亡佚了.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地名通名――郡和县,而近年于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国地图,则向人们展示了先秦民间地名的风采.这一时期,中国地名的专名完成了由单名向双名、多名的过渡,然而对地名渊源仅有零星的解释.

二、秦汉时期的奠基 如果说秦汉时期西汉处于国力最为强盛时代的话,那么为中国地名学奠定基石的应是东汉.东汉明、章之世,班固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具有地名学研究意义的地理志书――《汉书・地理志》.灵帝、献帝时代,又有应劭《汉书集解》、《地理风俗记》、《十三州记》、圈称《陈留风俗传》等一系列地名学著作诞生.这些著作包含了颇具价值的地名学思想、地名命名原则和地名渊源解释内容,应劭著作的地名渊源解释还首次超过了百数.随着大量地名的产生和应用,人们认识到一系列地名的共同特征,《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对地名通名均作了系统的总结和升华.这一切都为中国地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深入 魏晋南北朝是个离乱纷纷的年代,政区地名进入了历史上最为繁复、最为混乱、最令人目眩的时期.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时代,《汉书》注家笔下出现了色彩斑澜的地名渊源解释,地名学史上产生了像杜预《春秋释例・土地名》、京相[《春秋土地名》、张华《博物地名记》、郭璞《山海经注》、常璩《华阳国志》、盛弘之《荆州记》、沈约《宋书・州郡志》、刘昭《续汉书郡国志注补》、顾野王《舆地志》、阚S《十三州志》等这样著名的地名学家和地名学著作,因而地名学在各个方面均有了深入和提高,成绩也堪称卓著;

而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这样的地名学著作,地名渊源解释首次超过千数,释名率达6.7%,不但使北魏、而且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名学发展达到了顶点.

四、隋唐时期的成熟 隋唐时期的地名学在地名命名原则的总结与运用、地名渊源解释、地名 标准化 、地名用字与读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步,涌现了像《括地志》、《大唐西域记》、《元和郡县志》这样的地名学著作,敦煌地理文书也颇具地名学价值?,甚至皇帝的诏书中也提出了一些地名命名、改名的原则?.这些均是传统地名学成熟的标志.特别要指出的是,唐代地名学承南北朝以来之余绪,《通典》等著作最终完善了 因水为名 的原则、《元和郡县志》最早完整地总结了年号地名的命名等原则;

并且《元和郡县志》地名渊源解释数量(931处)在五代以前的文献中仅次于《水经注》,而释名率则高出《水经注》近两倍,在地名学上取得了从南北朝到隋唐的巨大进展,并为两宋乃至元、明、清的地名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五、宋元时期的承前启后 中国古代的地名学发展到宋元时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一方面,地名渊源解释越来越多,个体的、局部的地名考释越来越精细,苏东坡为了探究石钟山的得名原委而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聆听那悦耳的U坎镗O之声;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
大家都在看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