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kieth 2015-07-19

除此之外的一切劳动,皆为非生产劳动.根据这一标准,投入文科卫领域的劳动属非生产劳动,因为它们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在从事这些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还须消耗物质财富.与此相对应,用于文科卫事业的支出属非生产性支出.但是,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还可以有另一个观察角度.拿科学研究来说,如果企业购买科学研究的成果或索性直接安排一部分人从事科学研究,并且立即将研究的成果用于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或用于改进这三种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那么,这种科学研究是生产性的.如果作为消费者的个人购买科研成果或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并且不对生产要素及其结合方式产生影响,那么,这种科学研究是非生产性的.对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也可以做类似的分析.如果以此为标准,用于文科卫的支出,有相当的部分则属生产性的. 9. 财政补贴改革的基本思路. 1)取消针对出口的各种财政补贴. 2)对国内产业和企业合理利用一些可诉补贴. 3)用足用好不可诉补贴. 4)调整现行一些效率不高的补贴. 10..如何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GDP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1)1978年改革开放前分配政策向国家倾斜我国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由于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对城市职工实行严格的工资管理,对农产品实行 剪刀差 政策,在这种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较大,平均达到30%以上. 2)1978-1995年期间分配制度逐步向居民和企业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三大财政措施和实行减税让利政策,财政收入占GDP中的比重下降.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1.2%下降到1995年的10.7%.1978年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分配比例为55.0:11.1:33.9,1978至1988年,政府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国民收入分配主要向居民倾斜.1990年至1994年,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幅度明显减小,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稳步上升,宏观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的趋势减缓. 3)1996年至今分配政策倾向于国家和企业 1996年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适当发生了转变,1996年至2000年,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小幅上升,企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小幅回落.2000年至200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大幅度回升,由1995年的16.5%上升到2007年的22.8%,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则由1995年的66.81%下降到2007年的52.3%,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则由1995年的16.7%上升到2007年的22.9%.总之,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

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 ??11.国债偿还及其方式? ?国债发行是国债运行的起点和基础环节,其核心是确定确定国债发行的方式或方法.国债的........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