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2019-08-01
前言本标准依据HS/T 1-2011和HS/T 39-2013的编制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HS/T 11―2006《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的鉴别方法》. 本标准与HS/T 11―200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分析步骤;

――按照HS/T 1-2011《海关标准编写规则》、HS/T 39-2013《海关化验标准编写规则》修改了格式;

――原标准中规定的规范性引用文件有更新.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敏、刘敏、韩厉萍、徐建华、贺玺、耿俊. 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的鉴别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和一般涤纶短纤维的定性鉴别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海关对进出口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和一般涤纶短纤维进行化验鉴定时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FZ/T 01057.3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3部分:显微镜法 FZ/T 01057.8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8部分:红外光谱法

3 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 low melting point polyester staple fiber 一种由普通聚酯和低熔点改性聚酯通过复合纺丝生产技术制得、组织结构是皮芯结构的复合体,中心部分为普通聚酯,周边部分为低熔点改性聚酯.纤维周边皮层有低温熔融性能,在110 ℃~180 ℃的温度下熔融,使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具有独特的粘合性能.

4 总则 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鉴别是否为涤纶;

根据一般涤纶短纤维和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横截面形态特征和物理性质的不同,采用显微镜观察和熔融性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一般涤纶短纤维和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进行鉴别.

5 试剂与材料 试样应能代表抽样单位中的纤维.如果发现试样存在不均匀性,则应分别取样.

6 仪器设备和试剂 a)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b) 温控电热烘箱;

c) 生物显微镜;

d) 哈氏切片器、刀片、载玻片、盖玻片;

e) 火棉胶.

7 分析步骤 7.1 试样红外光谱的测定 7.1.1 仪器分析条件 a) 波数范围:400 cm-1 ~4

000 cm-1 ;

b) 扫描次数:16;

c) 分辨率:16 cm-1 . 7.1.2 测定 按照FZ/T 01057.8的要求制样,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7.2 横截面形态特征观察 7.2.1 仪器分析条件 放大倍数为100~500倍. 7.2.2 测定 按照FZ/T 01057.3的要求,切片制样,观察纤维横截面的形态. 7.3 熔融性质的测定 取约0.1 g试样,放入培养皿,置于180 ℃±5 ℃电热烘箱中半小时.

8 试验结果 8.1 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的红外光谱具有聚酯纤维标准红外光谱特性.聚酯标准红外光谱参见附录A图A.1. 8.2 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其横截面呈现中心部分暗和周边部分亮的皮芯形态特征,而一般涤纶短纤维其横截面为单组分圆形形态,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的横截面形态图参见附录A图A.2;

一般涤纶纤维的横截面形态图参见图A.3. 8.3 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置于180 ℃的温度下出现明显的"皮层"熔融现象,即周边部分出现熔融现象,纤维间粘连,冷却后纤维硬结,而一般涤纶短纤维在180 ℃的温度下不发生熔融现象.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本附录给出了涤纶纤维的标准红外光谱图(见图A.1)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的横截面形态图(见图A.2)及一般涤纶短纤维的横截面形态图(见图A.3). 涤纶纤维的标准红外光谱图及横截面形态图 图A.1涤纶的标准红外光谱 图A.2 低熔点复合涤纶短纤维的横截面形态图 图A.3一般涤纶短纤维的横截面形态图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