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2019-12-06
燃烧的条件

一、探究目的 锻炼探究问题的能力,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归纳,学会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问题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接触过燃烧现象,也产生了不少的猜想和疑问.如我们发现:木头、纸张、油、酒精、煤炭等能燃烧,而水、石头、水泥、泥土等不能燃烧;

煤炉、煤气灶等都留有通风口,柴架空燃烧较旺,说明燃烧需要空气,但蜡烛火焰能用嘴吹灭;

酒精、汽油、纸张等用火柴就能点燃,煤、木块等用火柴不能点燃,但这些物质的燃烧都需要点燃.

三、提出问题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为什么有些物质容易燃烧,有些物质不容易燃烧呢?

四、提出猜想 这一过程表面看似简单,但实际是集认识、理解、回忆、分析、推理等过程为一体的复杂的心里历程,是一个重要的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因此,猜想不是凭空想象,不是随意杜撰,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无端猜测.所以,要对学生地猜想提出一些适当的辅助,否则学生容易乱猜想. 根据对生活中燃烧的认识和观察,结合查阅资料,可提出如下猜想. (1)、需要可燃物 (2)、需要空气(氧气) (3)、需要一定的温度(达到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五、制定方案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经验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可以独立设计方案,也可以与同学讨论共同设计方案)

(一)、需要可燃物

1、找一块石头,用酒精灯对其点燃,观察能否燃烧 ;

2、找一块水泥,用酒精灯对其点燃,观察能否燃烧 ;

3、找一根小木条(牙签),用酒精灯对其点燃,观察能否燃烧 ;

4、找一张白纸,用酒精灯对其点燃,观察能否燃烧 ;

(二)、需要空气(或氧气)

1、将木条放在空气中点燃,观察能否燃烧;

2、将木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在对烧杯进行加热(给烧杯加热垫上石棉网),观察能否燃烧;

3、在空气中将蜡烛点然,观察能否燃烧;

4、在空气中将蜡烛点燃,马上用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观察能否燃烧;

5、在空气中将蜡烛点燃,马上用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在不断往烧杯中通入氧气,观察能否燃烧;

(三)、需要达到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1、找一小块煤炭,放在铜片上,用火柴将其点燃,观察能否燃烧;

2、找一小块煤炭,放在铜片上,用酒精灯对铜片进行加热,(时间稍微要长一点),观察能否燃烧;

3、找一些小木屑,放在铜片上,用酒精灯对铜片进行加热,(时间稍微要长一点),观察能否燃烧;

六、实施方案,收集证据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施方案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酒精是易燃物质,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详见酒精灯的使用);

(2)、纸张、小木条(牙签)也是易燃物,点燃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去拿,以防止将手烧伤,最好用坩埚钳夹住点燃. (3)、燃烧后的物质一定要让其熄灭后,才能将其放在指定的地方.以防止不小心引起火灾. (4)、本次实验主要用了对比法,因此在做实验的时候就必须控制变量法,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5)、设计实验、分析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对比、控制变量.将实验设计做到相对完善. (6)、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

七、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二)、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

(三)、燃烧需要达到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八、案例评析 本探究活动没有采用课本上的白磷做实验,其一是由于白磷在实验室的储备少,学生人数较多,不能保证每组都能做到实验.其二由于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易溶于与水,形成有毒的物质,学校没有通风橱,也无法完成实验.本可以观看视频,但想到做实验让学生亲生感受实验效果要好得多,故对实验进行适当的改变. 化学教育的发展的离不开各类资源的有效使用.在条件好、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教学中积极地、有效性地利用资源,杜绝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

在条件简陋、资源缺乏的地区,教师要想办法克服物质条件的不足,多使用自然资源、家庭资源.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教学资源在科学探究中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本探究活动的课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且材料易得,容易操作,现象明显.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中,由刚开始的教师引导逐步过渡到学生地自主探究,可充分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