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黎文定 2019-07-11

二、我国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山子是明清玉器的一大特色,也代表了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往往在同一件作品上,立体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山水、草木、动物,有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刻款、多层透雕等多种技艺;

对复杂图案能够精确掌握,同时也更加重视细节处理,这些都使明清雕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中最著名的有 会昌九老山子 、 大禹治水山子 .直接表现自然是明清玉雕又一重要特征.唐以前,玉雕作品几乎都是用变体几何形纹饰抽象表现天地、理念道德,不是直接表现自然,而是间接或扭曲地表现自然.虽然从宋代开始,直接表现自然的题材逐渐增多,但直到明清,才占绝对优势.如果说宋以来的一些造型、纹饰还只是直接、真实地表现自然中某一种动植物的话,那么,玉山子则是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浓缩在一件立体的玉器上. 和田青玉大禹治水山子,故宫博物院藏 和田青玉会昌九老图山子山子,故宫博物院藏 玛瑙桃椿双孔花插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翠雕人物山水图山子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二、我国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和西洋绘画,尤其是中国的山水、人物绘画对玉雕影响大,有的整体玉雕就是以某幅山水、人物画为蓝本而作.受到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作品中,玉工的雕刻由平雕纹线改为三度空间立体透视表现,如 桐荫仕女图 就用了这种手法来表现:半掩圆形门内外的景象,开阔了视野,颇感新颖.作品构思奇妙无比.主要表现在从明代即有的巧妙利用玉石、玉皮颜色的变化来选择适当主题,化腐朽为神奇的作法在清代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由此可见玉工们充分地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打破了几千年来的传统陈规局限.玉工们艺术追求的不仅仅是琢制精美和突出玉料的高品质,他们认为能有更深的喻意,给人以启迪和联想才是更为重要的.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翠玉白菜,本来是一块并不完美的翠玉,但玉工将绿色部分雕出菜叶,白玉作为菜茎,被人们喻为材料与主题的完美结合.玉工的巧思令人惊讶不已. 白玉桐荫仕女图饰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二、我国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六)近代――玉雕最盛时期近代玉雕集历史文化之大成,达到更加繁盛时期.一方面继承明清各代的艺术成就,同时在作品题材、表现手法上也不断创新,使玉雕艺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玉雕艺人和大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得到国内外的肯定.在北京 珍宝馆 不仅收集了中国玉雕 四大国宝 ――岱岳奇观、群芳揽胜、含香聚瑞与四海腾欢,还有各种出类拔萃的玉器. 岱岳奇观 翡翠 含香聚瑞熏 1989年马顺庆,尉长海设计,北京玉器厂制作,现藏中国工艺美术馆

三、我国玉雕的雕刻技法 阴刻线:指在玉器的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段,有单阴线或两条并行的双刻阴线.汉代以前的阴线段大多极浮浅,由一段段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这是砣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称之为 入刀浅 、 跳刀 、 短阴刻线 .勾彻:按设计的花纹勾出浅沟形凸起线条叫 勾 ,也称阳线,商代时常用.把一边的线墙磨出一定的形体叫 彻 ,西周时为单彻,即一面斜入刀,另一面为阴刻线,也产生阳文凸起的效果,俗称 一面坡 .隐起:在线条或块面外廓略减起,形成隐约凸起,触之边棱不明显,红山文化即采用.浅浮雕: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象外廓的底子,造成线饰凸起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玉琮、兽面眼、口、鼻即用浅浮雕.高浮雕:挖削底面,形成立体图形,并加阴线纹塑形,始于战国,明清时流行.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