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2019-07-03
遥感原理与方法 主讲教师:常庆瑞授课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授课时间:第2学年第2学期 课程简介遥感是 地理信息系统 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近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空间信息科学.

它的功能和价值引起了许多学科和部门的重视,特别在资源调查评价、区域规划管理,动态监测预警和全球变化研究等方面,显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获得愈来愈广泛的应用,是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学科开展研究的基本方法,成为信息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技术. 课程简介遥感科学在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法中设置为3门课程: 遥感原理与方法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图像分析解译 课程简介――《遥感原理与方法》 《遥感原理与方法》是主干专业基础课 内容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遥感技术系统遥感信息获取方法与技术航空和卫星遥感及其影像遥感图像分析解译基本原理与方法 课程简介――《遥感原理与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遥感的概念、技术体系、形成发展和应用状况;

掌握遥感图像获取的基本理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方法;

理解航空摄影像片的成像机制、几何特征和立体观测,主要卫星遥感技术系统和影像的空间特征、光谱效应. 课程简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专业基础课 内容包括: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内容,技术体系;

遥感图像的几何纠正、辐射校正、增强处理和计算机分类识别. 课程简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教学要求: 了解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技术体系,形成发展历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掌握遥感图像几何纠正、辐射校正的原理与方法;

应用各种图像增强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分类方法进行专业遥感图像分析解译;

理解探索图像分类识别新技术和辅助分类方法. 课程简介――《遥感影像分析解译》 《遥感影像分析解译》是专业课 内容包括: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和定量方法图像的地学分析解译植被遥感的理论与方法遥感在农业方面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课程简介――《遥感影像分析解译》 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遥感图像分析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能够进行遥感影像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土地资源分析解译;

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农业和环境科学方面的管理、评价和研究工作. 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Remote Sensing),即为在遥远的地方,感测目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不与目标物接触,凭借其发来的某些信息,识别目标. 定义: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第1章绪论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过程: 接收--传送--处理和分析信息--识别目标 第1章绪论目标物 平台 分析解译 地面站 反射辐射 发射辐射 回射辐射 人工辐射 传感器 人工辐射源 接收记录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 人工目视解译 计算机解译 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技术系统: 第1章绪论遥感平台 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解译系统 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技术系统:① 遥感平台(Platform, Cassies) 在遥感中搭载遥感仪器的工具称为平台或载体,既是遥感仪器工作的场所,又是遥感中 遥 字的具体表现. 遥感平台:汽车、飞机、火箭和卫星等. 第1章绪论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技术系统② 传感器(Remote Sensor)在遥感中,收集、记录和传送遥感信息的装置,是遥感的核心―― 感 字的体现. 传感器主要有:摄影机、摄像仪、扫描仪、雷达、光谱辐射计、高度计等. 平台和传感器代表着遥感技术的水平. 第1章绪论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技术系统③ 遥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地面接收站 负责接收遥感平台传送来的图像胶片和数字数据,由地面数据接收和记录系统 (TRRS),图像数据处理系统(IDPS)两部分所组成 : 第1章绪论TRRS:接收、记录遥感平台发回的数据,形成视频、数据信息存储介质或其它形式的图像资料. IDPS:将存储介质上的视频图像信息和数据加工处理,制成一定规格的图像胶片和数据产品. 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技术系统: ④ 分析解译系统 第1章绪论用户得到的遥感资料,是经过预处理的图像胶 片或数据,然后再根据各自的应用目的,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判断解释,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将其翻译成为我们所用的文字资料或图件,这一工作称为 解译 . 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技术系统:遥感资料分析解译系统 ――目视解译技术 目视解译是指人们用手持放大镜或立体镜等简单工具,凭借解译人员的经验,来识别目标物的性质 和变化规律. 第1章绪论优点:简单方便,野外和室内都可进行,能检验计算机解译的准确性,是基本的解译方法. 缺点:受解译人员视觉功能、专业水平和经验的影响,速度慢,不够精确. 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技术系统:遥感资料分析解译系统 ――电子计算机解译技术 利用电子计算机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处 理,提取有用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 该技术既快速准确,又能直接得到解译结果, 是遥感分析解译的发展方向. 第1章绪论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分类 ①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②电磁波谱分类: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光谱遥感 ③电磁辐射能源分类:被动遥感(遥感)、主动遥感(遥测) ④应用目的分类: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环境遥感 ⑤综合分类:图像方式、非图像方式 第1章绪论1.2 遥感的形成与发展 遥感的形成 科学技术形成与发展总是和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相一致(必要与可能).遥感的形成是与空间科 学、传感技术、信息科学、宇航技术、通讯技术以 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联系(可能性),与军 事侦察、环境监测、资源开发利用和全球变化的需 要相适应(必要性). 第1章绪论1.2 遥感的形成与发展 遥感的形成 ①常规航空摄影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 第1章绪论1826年摄影技术诞生 1839年以前主要是进行地面摄影 1858年法国人G・F・图纳乔用气球摄取巴黎 鸟瞰 像片 1903年意大利人威尔伯・赖特拍摄了第一张航空像片 1913年根据摄影像片制作了地形图并研制出立体制图仪 1915年开始生产航摄相机,摄影测量仪器相继出现 1924年产生了彩色胶片 1.2 遥感的形成与发展 遥感的形成 ①常规航空摄影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 第1章绪论初期航空摄影主要用于摄影测量和军事.后来逐渐向民用部门发展,像片判读技术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关于摄影测量和判读技术方面的书刊也陆续出版. 1.2 遥感的形成与发展 遥感的形成 ②航空遥感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 第1章绪论应用:航空像片除用于军事外,被广泛应用于地学领域中,以认识地理环境和编制各种专题地图.技术:1931年出现红外胶片 1937年进行了彩色航摄,生产出彩红外胶片,进行 多光谱和紫外航空摄影 二战期间应用雷达和红外探测技术 50年代扫描成像技术和侧视雷达技术开始产生并应用 1.2 遥感的形成与发展 遥感的形成 ②航空遥感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 第1章绪论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航空像片:应用与判读》、《航空摄影与航空测量》等著作出版 美国于1949年在开设航摄和像片判读课程 1949年国际地理学会设立了航片应用委员会 1945年美国创刊出版了《摄影测量工程学》杂志,1975年改名为《摄影测量工程和遥感》 1.2 遥感的形成与发展 遥感的形成 ③航天遥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第1章绪论技术:遥感平台从飞机发展到了卫星和飞船.传感器方面继红外片后,多光谱相机、多波段扫描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电视摄象仪等新型传感器陆续问世.与此同时,遥感资料的分辨率和精度也不断提高,遥感图像的分析解译与资料处理技术飞跃进步,遥感理论的研究获得了重大成就,培养遥感专业人材的工作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资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 1.2 遥感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遥感技术发展(1) 第1章绪论20世纪30年代,开始城市航空摄影;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