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紫甘兰 2019-07-15

6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报

2009 年第

1 期 总第

12 期 一步关注 民勤县绿洲边缘区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项目的进展. 客座研究人员以我实验室为第一作者单位在 PNAS 上 发表旱作农业起源学术论文 农业起源问题一直是考古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实验室 客座研究人员 Loukas Barton, 以兰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近期在《PNAS》上发表了题为 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the isotopic identity of domest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 的学术论文.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世界 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丛书之一, 与Nature、 Science 等杂志并列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全球最具影响的十大期刊 之一.2008 年,PNAS 的SCI 影响因子为 9.821. 该论文通过对甘肃省大地湾遗址 (距今 8200-4800 年) 人骨和动物骨骼的放射性

14 C 测年和碳/氮同位素分析,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动植物的驯化和农业起源问题.该文揭 示出在大地湾遗址有两个重要植物和动物驯化时期,分别是距今 7900-7200 年和 5900-4800 年,前一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狗和黍(俗称糜子)的驯化证据,人类已经可 以收获和储藏足够的黍来供养自己和狩猎的狗;

后一个时期则出现了更为密集耕作的农 业,包括猪、狗、黍和粟(俗称谷子)等,人类种植粟和黍,为自身和家养动物(如狗、 猪)提供食料.该文所揭示出的大地湾农业起源模式,即新石器文化早期出现低级的农 耕经济,狩猎-采集仍然在经济中占很大比重,仰韶时期更成熟的农业出现在中国东部 区域并扩散到大地湾遗址,也出现在其他北方干旱地区.该文揭示出真正的驯化农业是 在距今

5900 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国际上新的研究成果也显示从耕作农业到成 熟的驯化农业之间普遍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该文对认识中国北方农业起源的过程与模式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以前有关中国农业起源的理论构成了有力的挑战.

7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报

2009 年第

1 期 总第

12 期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晓燕副研究员来实 验室交流访问

4 月2日下午,应我实验室主任陈发虎教 授和董广辉博士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 资源研究所杨晓燕副研究员来实验室交流访 问.并做了题为 淀粉粒分析及其在农业起源 与传播中的应用 的学术报告.杨晓燕在报告 中指出淀粉粒研究始于生物学领域,在药品鉴 定等方面应用广泛,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才被 应用到考古学领域.淀粉粒与植物硅酸体在环境考古中具有互补性,该方法在国外考古 遗址中应用广泛,已发表若干重要研究成果.但国内考古领域该方法应用较少,且缺乏 现代参照样品的基础数据,因而国内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淀粉粒的形态数据库,这 需要更多人长时间的共同努力. 杨晓燕还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介绍了该方法在中国考古 遗址中的若干应用案例,并对未来国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报告结束后,杨晓燕副 研究员与参加报告会的师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北京工业大学书记王守法一行参观实验室

4 月5日,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守法、副校长卢振洋、纪委书记龚裕等一行

10 人就如何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高水平 大学建设的问题来我校交流考察.上午在我校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甘晖的陪同下参观我 实验室. 校科技处领导来实验室调研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