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木头飞艇 2019-07-09

80 GXM YXB 人类学徐杰舜问覃德清答山水云霓任观瞻黄师和中山大学其他老师对我的影响无疑是至深至远 的.由于

1995 年春季入学的何国强和秋季入学的我都是 由其他专业转来人类学系, 黄老师安排我们补学了体质人 类学和考古人类学的知识, 增加了相关的感性认识.收获 最大的还是对人类学外文原著的研读.黄师让我们分别看 英文版的人类学著作, 然后分别评述, 交流心得, 黄老师家 的客厅成为我们经常交流的场所.我和何国强还不时去龚 佩华老师家研读南方民族文献, 那种平等对话的轻松而活 跃的气氛, 在书海中探寻学理的场景, 对社会人生的深层共 鸣, 至今不时在脑海中浮现, 成为人生的一种美好记忆. 徐: 看来你的导师对你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想多少美誉对黄先生来说也许不是最重要的, 理解她那 一辈学者的心志, 也许更为重要. 覃: 确实如此.正如 礼记 学记 所云: 善歌者, 使人 继其声;

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 , 黄师主要不是用语言, 更多 的是用行动来体现自己的志向,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知道应 该做什么, 而不应该做什么.我知道黄老师的其他弟子庄 孔韶、 周大鸣、 何国强、 孙庆忠等学长, 都在不同的场合对黄 老师人品文品, 表示崇高的敬意.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 办的庆祝黄淑娉教授从教

50 周年暨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 研讨会上, 学校领导对黄先生的贡献, 做了充分肯定, 黄师 一再表示不敢当.黄师为人为文都是内蕴张力而保持心境 的平静, 虚心学习, 诚恳做事, 不事张扬.1997 年和她一起 到云南大学参加第二届人类学高级研讨班, 她总是抱着学 习的态度, 认真听讲, 认真做笔记. 多年来, 断断续续地研读黄师的著作和论文, 深深感受 到前辈学者治学的风范, 立场坚定而注重推陈出新, 观点鲜 明而言之有物, 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相互印证, 在平实的陈 述中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功底, 在冷静的学术思辨中浸透着 诚挚的人文关怀, 达到为文为学之执著探索与为人处事之 坚守道德良知相辅相成的境界. 与黄师讨论学术问题, 所感受到的常常是为中国人类 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未能及时创新并与国外人类学界接轨的 焦虑, 期待着中国人类学更多吸收借鉴前沿的理论成果, 在 如火如荼的时代大变革浪潮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 成为世纪 显学. 我自知才识胆力之不逮, 难以有大的作为, 但是, 薪火 相传人文传统的感召, 时时萦绕心间, 也努力把在中山大学 领受的人类学的学术薪火, 从珠江下游传递到珠江流域中 上游, 传到广西各民族聚居区, 培养更多土生土长而又视野 开阔的人类学研究人才, 传到与人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 学, 扩大人类学的影响力, 让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和认知模式 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发挥人类学作为基础人文学科和 素质教育学科的巨大作用. 徐: 从你的经历看, 与其说是文学到人类学的跨越, 不 如说是一种延伸和拓展.中外人类学历史上由其他专业转 向人类学的学者很多, 说明人类学本身富有开放性和包容 性. 覃: 也许这正是人类学富有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试 想一门学科总是画地为牢, 人为地设置鸿沟, 排他性甚于兼 容性, 惟我正宗, 不容他人染指, 用一种固定的尺度去衡量 他人的论著 是或者不是人类学 , 或者看不惯本学科的研 究者转向其他学科, 力图自立门户, 维护本学科的 纯洁 性,自创一些缺乏深厚根基的理论框架, 这种强烈的 学科 意识 , 精神可嘉, 但不利于学术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各 门学科的划分, 不应成为少数人垄断的谋生手段、 学术资源 和权利资本.本来人类文化的知识体系........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