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nDa_学友 2019-07-08

39 项,强有力地支撑 了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 (3)国际影响

4 近五年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30 余次,学术成果在国 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3 个学科领域进入 ESI 排名前 1%,多 人次入选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拥有一批具有广泛国际 影响力的专家.其中,沈国舫院士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 作委员会委员及中方首席顾问;

尹伟伦院士任多届国际杨树 委员会执委;

20 多名教授在

30 余个国际学术机构担任正副 主席、主任、委员等职务;

多名教授任

10 余种国际一流期 刊主编、副主编.与美国、加拿大、瑞典等

30 多个国家的

100 余所高校、院所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 系,累计为

50 多个国家培养留学生

2000 多人,毕业生已成 为国际林学界中坚力量. (4)机遇与挑战 两个一百年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 一带一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对生态建设和木 材安全的需求,为林学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学 科发展与国际顶尖水平尚存差距,在国际视野高端战略人才 培养、广泛国际影响力成果产出等方面急需加强. 4.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 以服务国家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 核心,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国际担当和竞争力的杰出 人才,将林学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打造成国际 知名精品特色专业.

1 多模式本科人才教育体系

5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实施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 养计划、 国家理科基地建设计划、 梁希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 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国际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野外实践教学,实施人文教 育提升计划、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

2 科教融合教学平台质量提升工程 优化现有科教平台,强化各学科领域的科教融合能力, 以北京市林学本科教学实验中心为基础,打造由实验室教学 平台、野外教学实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构成的一流林学教 学平台.

3 多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 多元国际化教学培养模式 .采取 2+2 模式联合 培养本科精英人才,采取 1+

3、1+2 模式分别联合培养博士、 硕士,与欧美等国际名校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 力的高级专业性人才. 实施 留学中国 计划.提高师资、课程国际化程度, 通过联合培养模式,吸引发达国家留学生;

针对 一带一路 国家,设立学历学位项目;

依托商务部对外培训项目,实施 发展中国家林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培训计划. (2)科学研究 实施科技平台升级和拓展计划,创新科技平台建设的机 制体制,提高对现有科研平台的利用.到中期建成国家级重 点实验平台、升级省部级野外实验台站,建立多样性保育和 全球变化国际研究中心.

6 依托学科平台,在人工林高效培育与利用、水土保持与 荒漠化防治、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打造 6―9 个交叉 创新团队,争取在林木分子设计育种、林业有害生物控制等 方向取得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 (3)社会服务 建立生态文明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 大战略决策,争取成为生态文明领域的重要国家智库;

围绕 林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 争取成为我国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行业咨询机构;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