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黑豆奇酷 2019-07-05

右脑则负责音乐、绘画、空间、想象和综合.我们的大脑认识 拼音字符要经多个过程,先将几个字母图案转为音节,再由音节转为逻辑思想,才 可以指示大脑作出反应,在大脑中思维要经过左、右、左三步.中文字却包含形、 音、义三大元素,因此不需要音节转化,直接从字形图案理解意思.以拼音思考的 《千字文注解》 欢迎翻印,以广流传?2007 VI 人好像将左脑和右脑串联,用中文思考却好像将左脑和右脑并联.因此及早学好中 文,就不必再花钱去读那些开发右脑潜能的课程! 曾有些年青朋友问我,怎能识得与记得许多知识. 答案是首先要磨炼记忆力,其次就是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越厚,以 后吸收消化新知识就越容易. 一个人记忆力的强弱,部份出于先天秉赋,部份出于后天锻炼.假如没有适当 的锻炼,大抵过了二十岁之后,记忆力就会开始下降.锻炼记忆力应由背诵有用资 料(或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资料)开始,尤其应该挑选一些声韵铿锵的韵文来背诵, 这样有助于提升记忆力. 要记忆大量有用的资料,还应要采取「联想法」 ,即是古人说的「触类旁通」 . 我热切的希望年青读者读完本书之后,能够花一点时间,背熟全篇《千字文》 . 背诵一千字的长文,表面上看来是很不容易,但是时下年青人没有一个不背诵 流行曲的曲词,一般流行曲最少也有百来字,那么一篇《千字文》也不过是六七首 流行曲的篇幅而已,我在十来岁的时候,也背过近千首中英文流行曲和民歌.而且 《千字文》四字一句,简洁有力,又对仗押韵,应该比起歌词更易背诵记忆.家父 健清先生见我注解《千字文》 ,一时兴到便背诵起来,虽然事隔超过五十年,但是 仍记得六七成原文.明白之后再背熟《千字文》 ,终生都可以受用. 但是,背了《千字文》又甚么用处呢? 那就要靠读者举一反三. 比如说背至「闰余成岁」 ,就记起中国历法与公历的异同,与及相关的天文和 地理常识. 背至「晋楚更霸,赵魏困衡」 ,就记起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等的史实. 背至「都邑华夏」 ,可以联想到四大文明古国与及中国几个古代帝都. 背至「九州禹迹,百郡秦并」 ,又可以想起中国本部各省,记得广东广西,湖 《千字文注解》 欢迎翻印,以广流传?2007 VII 南湖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等. 这就是我要用现代观点注解千字文的主要原因. 前人注解《千字文》 ,都是一句一句的解,对于章节段落之间的联系不甚重视, 而且旧有的注文在遣词用字上也甚不适合现代人. 我希望本书还可以作为读者的中国文化常识参考书.《千字文》受体裁限制, 言事经常有省文的情况,因此在适当位置补充相关的基础中国文化常识,我尽可能 将当代「中国读书人」应该知道最起码的常识加入去.并且在书后编一索引,便利 读者可以快速查得有用资料,俾作为年青读者在中国文化基础知识的工具书. 注者碍于学力所限,错漏恐难避免,但为弘扬中国传统优良文化,只好不自量 力,抛砖引玉.因此恳请各方高明君子不吝赐教,若本书有机会再版,则可作适当 修订. 潘国森谨识 戊寅仲夏 电邮:samkspoon@yahoo.com.hk 《千字文注解》 欢迎翻印,以广流传?2007 VIII 再版序 初次接触《千字文》是小时候翻阅「包罗万有」本的《通胜》 ,《通胜》本名 《通书》 ,收录许多旧社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有用的资料,等于一部小型「通俗百 科全书」 .因为广府人重视口彩,不喜「输」(书) ,便以「胜」代「书」 .《通胜》 收录的《千字文》用不同书体书写,不分段落,不作注解.虽然当年并不识得全那 一千个字,不过偶然诵读一些段落,觉得十分顺口.家母崔丽珍女士生逢战乱,只 读过半年小学,每提到《千字文》都会引述不识字的先外祖母韩夫人曾有言:「学会《千字文》就等于学识一千个字. 」年纪渐长,知道原来我们常用的中文字大约 三千余,那么学会《千字文》岂不等于完成了近三分之一的中........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