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棉鞋 2019-07-05

200 年, 她被皇帝加封至 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 这是她第三次受到朝廷的褒封.此时, 造就莆田跨越式发展的 治水工程―― ―木兰陂刚建成不久, 莆田南北洋平原已经开启了 大规模的开发, 科举文化也在兴起之中.而在县东南海中与琉 球相对的湄洲屿却是与世隔绝的模样.读书人不多, 但千家炊 烟, 饭稻羹鱼, 自给自足, 一番世外桃源景象. 如果旋紧时光的发条, 让它快速来到

1946 年. 那时我奶奶

18 岁, 刚从岛上的上白石村嫁到了下白石村, 她登上村东的小 山包上数了数,发现她所嫁的下白石只有

14 张厝……村民们 群居在一起, 孩童如同猫儿狗儿一样放养, 时间在轻轻哼着的 海谣中和渔民手上忙不完的事情里慢慢地过去;

眼盲的阿嫂不 用问路也能走回家去. 在漫长且平淡的农业时代里, 湄洲岛上的村庄大多和下白 石村相似, 民居和庙宇零星地散落在各个村里. 直到近代, 建筑 量有了爆炸式增长, 从千家炊烟变成了万家灯火. 湄洲岛是古老的, 但岛上风物的新气又显得重了点.就像 居住在这儿的人们依靠着语焉不详的族谱单薄地维系着与大 陆的宗族关系, 似乎身上总是流淌着一丝客居于此的血脉.也 确实如此, 清代泉州人杨浚在 《湄洲屿志略》 中提到, 湄洲宋元 期间多居民, 明洪武年间番寇遗祸地方, 守备将岛上居民迁往 内地, 岛屿遂虚.明王朝的海禁政策一直伴随着明帝国由兴盛 走到衰弱, 政策在执行之中松紧不一, 到明末方才废弛. 进入清 代以后, 海禁比前朝更严苛. 直到康熙二十一年 (1682) , 莆田复 界, 沿海各里的居民才从内地回到故乡, 其中包括湄洲岛人. 回到湄洲岛的人们筚路蓝缕, 就地取材开始重建家园.因 为资源有限、 环境恶劣、 政策多变, 岛民本着朝不保夕的心态盖 房子,故而岛上的传统民居相比莆田平原民居构造更为简单. 当红砖在平原上被广泛使用的时候, 岛上民居依旧保留了更为 简陋的土墙. 用赤土和水捣成泥状, 放入木模内压制成形, 直接 通过烈日曝晒成砖, 称为 土格 . 因为 土格 未经烧制, 所以硬 度较低, 又不经水泡雨淋容易坍弛, 岛民便在 土格墙 的外表 粘上一层坚硬的 挂灰 加固. 挂灰 其实就是三合土, 各地皆有用. 平原地区惯用糖水、 米浆、 蛋清、 河沙、 稻秆等制成, 湄洲岛人因地制宜, 用海蛎壳 灰、 海沙、 赤土碾揉而成.海蛎壳灰古称 蜃灰 .它的烧制历史 悠久, 早在战国时期的 《考工记》 中就有 烧蜃灰垩墙 这样的记 载, 北宋时期邑人蔡襄在泉州修洛阳桥时也有用到.这样古老 的技艺, 传承到近代, 湄洲岛人还有在使用. 奶奶曾说, 村里有人要盖房子, 先要在厝后的 壳坑 里挖 海蛎壳, 然后搭窑烧灰.我问奶奶, 为什 么厝后会有那么多海蛎壳呢?奶奶 说她不知道.她说, 挖出 来的海蛎壳一个个 有鞋子那么大,而 且 壳坑 很深.我没见过大如履的海蛎壳, 后来, 在下南泉州的y 看到了奶奶口中说的鞋子一般的海蛎壳, 下南兄直接用来砌 墙, 说那是宋元时期从刺桐港出发去南洋做贸易的船归航时带 回来的压舱物什.或许, 我家厝后的那些大海蛎壳, 也是那么来 的吧.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可能没想到, 这些海蛎壳将会被烧成 灰用来盖房子, 现如今也成了 海上丝绸之路 的见证者. 百年土格, 千年挂灰 这是湄洲岛的民谚, 比 挂灰 还要 硬的就是石头了.湄洲岛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岛上山头里布 满了大小不同的石蛋, 它们裸露在外、 裹在土里, 分布不一.岛 民们将石头打下来, 用来修建房屋, 这比土墙来得更加坚固.山墙、 柱子、 屋顶、 梁架、 门窗框架……均可用石头打造.那时候在 村民从事采石最多的村子里, 如果有不会和石头打交道的人还 会被视为 愚笨 呢! 石头、 泥土、 沙子、 海蛎壳都不是岛上缺的, 岛上缺的是木 头.而传统的莆仙建筑中, 檩条、 椽条、 梁架、 柱子、 窗棂等等都 得用到木材.湄洲岛人将建筑用的杉木称为 福州杉 , 其实这 些杉木并不产自福州,它们来自闽江上游闽西北的崇山峻岭 中, 那里出产上好的杉料.山民们砍伐下成材的木料, 用铁钉子 勾连成排, 借着水势顺流而下直抵省城福州, 莆田的木料商们 再用船只走海路运回家乡.繁琐的转运增加了木料的成本, 提 高了获取的难度, 这抑制了渔民们对大木料的需求.所以在湄 洲几乎找不到用材宏大的木结构民居建筑.最常见的就是硬山 搁檩式建筑了, 在没有梁架的山墙上直接安置檩条, 檩条只有 小碗口那么粗, 檩条上所搭的椽条也薄得可怜.正门口外的出 檐木作同样节省木料, 和平原民居同类构件相比大概只有一半 大. 三月的南风带着湿气浸透小岛, 腊月的寒风携着刀子割伤 肌肤.为了防潮防风和采光, 湄洲岛民居和福建所有的海岛民 居一样, 开着小小的窗户, 瓦片上放着重重的压瓦石, 门前留着 大大的埕头.建筑格局也不会太深太阔, 大多只有一进, 至多就 五开间.但即便是条件限制, 住在这儿的人们还是喜欢装饰住 宅, 他们请来匠师在立面上画上一肚肚精美的山水人物、 鱼虫 鸟兽, 还有假的砖、 假的窗户、 假的门洞……热烈的彩绘便成了 岛民最热衷的抒情方法. 现代以来, 湄洲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开发.古早留下的 瓦厝 被翻建成 石板厝 , 继而又改成了洋楼, 逐渐失去了海岛民 居的本色. 如今要在岛上找到一栋美观完整的 石板厝 也颇有 难度了. 过去岛上民居少, 每逢正月元宵时, 乡人会抬出社庙里的 妈祖去到每家每户做客, 岛上人称为 接妈祖 .而随着人口和 建筑物的暴增, 请妈祖每家做客已经不现实了, 所以有些村社 就取消了这一活动.而在东蔡、 高朱村, 妈祖出生的村庄, 他们 有特权将祖庙正殿的妈祖金身请回娘家,把她请到老房子做 客. 为了能接到正殿妈, 妈祖娘家人保留了这些祖厝. 这些房子 都如同宝贝一样, 成了岛上民居的范本. 日升日落, 阳光伴随着妈祖的疼爱缓慢地注视着岛上的子 民和房屋. 如同藤壶般坚韧的岛民在经历挫折磨难后依旧驻扎 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 翻看建筑的变更, 那都是先辈如泣如诉 的奋斗史. 房屋在变, 天风海韵不变. 站在下白石的半山腰上看 着山下炊烟四起, 岛屿就是我心安处, 是我永远不想离开的世 外桃源. 一头撞进五月的门楣,早上打开手机, 看见哥哥发了一条朋友圈 兰石樱花开了 , 此等美事怎能少了我这个花痴, 我立马回了 信息, 等着, 我今天要回去看花 . 从春节开始各大景区的樱花就已开满 枝头, 直至三月下旬朋友圈早被各色樱花刷 屏, 可兰石公园的樱花, 却迟迟不开.四月, 别处樱花纷纷凋零,这里依旧毫无动静, 唯 有斑驳的草皮和粗剌的树枝.无意间知道, 这里种的是晚樱, 花开迟一点, 一般在每年 四月中旬至五月初开放, 好吧, 那我再等等. 五月, 兰石园内我期盼已久的樱花终于 开了.这樱花虽然来得晚了些, 却也契合了 她的名字 东京晚樱 ,错开了那清明的花 期, 独独选在这春花掉落的时候, 为五月的 人间增添了更多的暖意. 进入园内, 远远就望见了公园里那一抹 亮色.兰石公园内的樱花不开则已, 一开就 开得那么轰轰烈烈, 之前的一场小雨, 不仅 洗净了浮尘,花朵上还沾满了晶莹的水珠, 使得花朵更加生动靓丽, 更漂亮. 兰石公园里的晚樱和我们常见的早樱 和吉野樱很不一样.它的花色呈粉红色, 花 瓣重叠, 密集呈球状, 近看清丽怡人, 远看花 团锦簇, 好似仙女姐姐手中的绣球, 晚樱比 早樱开得更加艳丽、 更加肆无忌惮、 花期更 长.晚樱树比早樱低矮一些, 加之是新种的, 每棵树仅比人高一点, 让花与人更近, 触手 可及, 拍照时更好取景, 人花同框.园内中间 有个六角亭子,在樱花的芳菲中相互拥抱, 似欢喜如美女般的樱花在身旁环绕, 也给这 里的散淡增添了不少的情趣.一阵微风吹 过, 片片樱花优雅地、 缓缓地飘落, 那么慢, 那么美,炫目得好像心情也染上了粉色, 真 想时光定在这一刻.小路弯弯, 落英点点, 樱 花飘飘, 恍惚间好似进入了人间仙境.人在 花下悠然穿行, 驻足留恋樱花的芳香, 刚想 伸手去触碰一下, 又怕因为自己的粗鲁而碰 脏了它粉红的脸. 此刻耳旁传来阵阵欢歌笑语, 兰石公园 内, 设有各种儿童娱乐设施, 节日里大家慕 名驱车前来, 来一次难得的亲子时光, 玩累 了, 和孩子们一起草地上打个滚, 肆意的嬉 闹, 充满童真童趣. 公园里有条婉约曲折的小溪, 小路伴着 流水逶迤而行, 一溪清流汩汩, 淘不尽青山 碧水的清幽淡雅, 却一任岁月洗尽铅华而静 守清欢!小溪对岸, 是一整片的山林, 像是和 樱花约好了似的, 此刻漫山遍野开满了油桐 花, 初夏微风, 桐花飘落, 犹如飘来的一场雪 花, 风情万种. 五月的兰石, 五月的樱花, 让我们相约兰 石, 沐浴着山野的油桐花雨, 相遇樱花树下! 莆田音乐中 , 十番 是重要的传统表现手段 之一. 十番 具有宽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每个 小村庄都能拉出一支 十番队 来.在园头村 十番队 里,景常、金国的三弦,桂华的笛子, 文捷的板胡,俊恩的四胡,阿添的八角琴……都 是出了名的.院士龚奇煌的父亲阿文擅长多种乐 器,生前也是村里 十番队 里的要角.每逢节 日尤其是春节,十番音乐奏响,人们会情不自禁 跟着熟悉的曲调哼唱,整座村庄为之倍添生机, 自酿的欢乐走巷穿堂到处飞. 我虽远离故土, 莆田音乐始终萦绕耳边.在外 多年的阿族, 了解我的心思, 其坐驾里备足了莆田 乐曲, 同行时和我一起思念故乡, 重温来沪拼搏创 业的初心.游子都说乡音亲切, 这 乡音 里就包括 了家乡的音乐.本人曾在一些乡亲集聚的场合, 听 到由挚友郑祖杰作词的歌曲,情绪不由得陡然升 温, 跟着大家欢呼雀跃 -- 这, 就是音乐不可抗拒的 力量!而拿莆田方言谱曲的音乐, 则更具吸引游子 的魅力.这两年, 先后有群友把家乡词人和作曲家 打造的莆田方言歌曲, 推荐到 莆仙人在上海 群里 来, 其中有中国音协会员曾鼎作曲的 《爬龙船》 《看戏》 《妈祖保佑》 .三首歌各声部的组合形态, 无论是 纵向结合, 还是横向结合皆恰到好处, 从而都具备 了曲调的流畅性、 连贯性和可记忆性的特征.据悉, 《爬龙船》 被中央音乐学院作为经典地方歌曲收录. 特别是弘扬 立德、 行善、 大爱 的 《妈祖保佑》 , 海内 外华人喜闻乐见, 好评如潮.我赞成一位音评家的 观点: 普通话是国家公务用语, 本地话是地方生活 用语.用不同民族语言演唱的歌曲, 各自形成了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