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Mckel0ve 2019-07-04

4 3.2.2.2 真皮及皮下组织炎症灶内见动、静脉全层血管炎.血管内膜及内皮细胞呈显著肿胀,管腔变 细而闭塞.血管壁各层及周围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等浸润,血管壁发生纤维蛋白样变 性和红细胞外渗. 3.2.3 麻风反应分型和残疾分级 麻风反应分型及残疾分级参见附录E. 3.3 复发患者诊断依据 3.3.1 治疗史 完成规定疗程的抗麻风病治疗(如联合化疗),显示正常疗效,在达到临床治愈后(临床非活动) 又出现临床、细菌或组织病理学上疾病再活动的证据者. 完成规定疗程后的监测要求及临床治愈(临床非活动)标准,按照附录F规定的方法进行. 3.3.2 临床表现 在已消退皮疹部位或其他部位出现新的斑疹、丘疹、斑块、结节及弥漫浸润等麻风病活动性皮损, 但皮损无明显的触痛和水肿.部分患者发生新的周围神经干粗大,或新的眼、手、足或面部畸残. 3.3.3 实验室检查 3.3.3.1 皮肤涂片检查 AFB,符合以下之一者: a) 皮肤查菌阴转后,出现任一部位细菌密度≥2+;

b) 皮肤查菌阴转后,重新出现任一部位或多部位查菌阳性,同时见有完整染色菌. 3.3.3.2 复发皮损的组织学检查,符合以下之一者: a) 重现活动性麻风病特异性病理改变,且无明显组织水肿;

b) 病理组织像组织水肿不明显,出现任一部位皮肤查菌≥2+;

c) 病理抗酸染色阳性,同时有完整染色菌. 3.3.3.3 小鼠足垫接种证实有活菌者(见附录 G).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皮肤涂片检查AFB和组织活检的麻风病特异性病理 改变)等,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

5 诊断 5.1 新发患者诊断标准 5.1.1 疑似病例 符合3.1.2.1之一项或3.1.2.2之一项,同时有或无3.1.1中之一项者. 5.1.2 临床诊断病例 WS 291―2018

5 同时符合3.1.2.1中之一项和3.1.2.2中之一项,有或无3.1.1中之一项者. 5.1.3 确诊病例 符合5.1.1或5.1.2,同时符合3.1.3中之一项者. 5.2 麻风反应诊断标准 5.2.1 麻风反应临床病例 符合3.2.1中之一项或多项者. 5.2.2 麻风反应确诊病例 同时符合3.2.1中之一项或多项和3.2.2中之一项或多项者. 5.3 复发患者诊断标准 符合3.3.

1、3.3.2,且同时符合3.3.3中之一项者. 在临床上,复发与Ⅰ型麻风(逆向)反应的区别,参见附录E中的表E.2.

6 鉴别诊断 临床上,需要与麻风病鉴别的疾病很多.因此应充分了解麻风病的临床特征,掌握其诊断要点和诊 断技能,再结合流行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需要鉴别疾病的临床特点,通过认真全面和客观分析,才 可做出本病的诊断.需要与麻风病鉴别的皮肤病、神经疾病、其他疾病以及皮肤也能查到抗酸杆菌的疾 病参见附录H. WS 291―2018

6 附录A(规范性附录) 临床检查方法 A.1 病史询问及临床损害检查 与就诊者及其家属交谈,获得与麻风病有关的真实病史.主要了解患者的确切姓名、年龄、地址、 职业、工作单位及出生地点,是否到过麻风病流行区,有无家族史或接触史.尽量回顾初发症状及其发 生时间,皮损有无瘙痒、蚁走感、针刺感、烧灼感及疼痛感.有无皮损闭汗,眼、手、足感觉减退或丧 失,手足无力、瘫痪等运动障碍.查询其持续时间及演变,掌握求医、治疗和转归全过程. 皮肤损害检查要保证在明亮的自然光线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 检查的重点是皮肤、 黏膜和周围 神经.事先向受检者讲清检查方法和要求,从而取得其配合.应自头到足、从前到后,以不同角度和距 离,依次进行全身详细检查,以便清晰辨认皮肤上任一皮损,并尽可能包括隐蔽部位.周围神经检........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