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笨蛋爱傻瓜悦 2019-07-04

140 多年 未解决的 Cauchy 平均转动表示的难题.在相关 领域建立了世界声誉.我要感谢我的老师. 再讲讲比尔・盖茨.他从

13 岁开始着迷于 软件,中学阶段花了一万小时编程.大三时, 盖茨决定从哈佛大学休学去创业.他在一个新 的学科花了一万小时,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 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的好友保罗・ 艾伦创办的微软公司中.在 计算机将成为每 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 这样信 念的引导下 , 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 盖茨说过一句话, 在我看来,大学完全 是为我设计的.我旁听了大量的麻省理工学院 的公开课,数量超过我所知道的任何人. 同 学们,你们有这种感觉吗?我知道我的很多学 生很痛苦.而在盖茨看来,大学完全是为他设 计的,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学什么, 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前面讲述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和 我的成长经历,会看到一些共同之处:我们都 有热爱或着迷的领域,有明确的学术或创业的 目标(爱因斯坦:电磁场 /统一场论,比尔・盖茨:编程 /个人计算机,郑泉水:理性力学 /力63 学的统一);

都在各自的领域自学和自主学习, 专注地投入一万小时;

都在特定的方面超越了 老师的水平;

都初步出了成果(论文或者公司) . 再看看我们的差别在何处?第一是我们的 远见和机遇不同:爱因斯坦做全新的电磁场理 论,比尔・盖茨为刚刚出现的个人计算机构建 软件平台,他们有机遇做开创性的工作.我做 了一点理性力学, 当时我就只看到那么一点点. 理性力学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已经发展得非常 成熟,而我不知道.等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 不夸张地说,我在领域里面是做得最好的,但 这个领域已经不是一个最好的领域了,所以我 决定转方向,而一转向我前面投入的一万小时 就没有了.第二是我们的导师和学校不同:爱 因斯坦当时所在的欧洲是全世界的科研中心, 苏黎世高工是全欧洲顶尖大学之一;

盖茨在信 息技术中心的美国,他在哈佛大学和 MIT 学习;

我的大学根本不出名.我的眼界不够也因为当 时我的老师们对最新科技的了解比我知道的多 不了多少,因为文革他们荒废了整整十年. 精深学习和通过研究来学习 讲 一万小时理论 的生理学基础时提到 了 精深练习 ,应用于学习层面,就是 精 深学习 .新的研究表明,杰出的表现是多年 刻意练习和指导的产物,不是任何与生俱来的 天赋或技能. 知识有三重境界. 最低的境界是信息(Information):我了解到了.第二层是技能 (Skill):我能够应用信息解决问题(习题、实 际问题).第三层是态度(Attitude):成为我 可发挥自如的一部分,得以创造新的知识.我 们以前常说 知识就是力量 .现在的问题是 知识太多了,如果单纯以知识衡量,人是超不 过计算机的.所以问题是知识能不能转变成技 能,达到第二层境界;

又能不能创造新的知识 到第三层境界.对创造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不 是知识的量,而是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组织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追求深度学习

64 方式.只有 活 的知识才有助于学习者以新 颖的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 死 的知识反而 会束缚学习者的思维. Carl Wieman(卡尔・韦曼,著有 Why not try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science education)很年 轻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认知很着 迷,这些年了解认知已成为他最主要的兴趣. 他做了很多实验,发现从深度理解(类似于知 识的第二层境界) 到把握(类似于第三层境 界)的关系是 30% → 70%.这是指不管老师讲 得多好,学生对于一门课能够理解的东西只占 30%. 这个结论让人很失望, 但的确是一种规律. 怎么超越 30% 而到 70% 呢?他实验的结论是在 课上提问.他设置了很多问题,先讲一些知识, 再提问.通过这种方式,花同样的时间,能够 使学生的课堂认知达到 70%.所以小班上课非 常重要,提问也非常重要. 在钱学森力学班的教学中,我一直提倡 要从被动、痛苦地学习,转向主动、快乐地学 习;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