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qwzrs 2019-07-02
2014 年总第

46 卷第

4 期 瘀热 是中医学关于病机(病理生理)的一种 重要概念,指同时具有 瘀 和 热 的病机特点.

根 据临床观察, 瘀热 为病,范围广,且多属急重、疑 难之类. 在传统经典中有关理论迄今只有零星的阐 述,尚无系统专论.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 瘀热 病机理论阐释及临床应用方面颇有建树,现结合其 经验并复习文献,初步探讨 瘀热 病机理论的形成 及临床意义,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 瘀 和 热 的概念 认识 瘀热 ,首先要从认识 瘀 和 热 开始. 瘀 包括血瘀和瘀血,前者 指血液的循 行迟 缓,血流不畅及局部的不通,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而瘀血则是一种病理产物, 二者可以互为因果,血 瘀之甚可以在局部造成瘀血,一旦瘀血形成,阻滞 于脉络内外,又可成为加重局部血瘀之因. 在中医 学传统理论中,对 瘀 大致有

3 种认识:(1)指血液 瘀滞,循行不畅,以至局部脏器和组织 气血不至 . 正常生理时,血在脉中,赖心阳、心气的推动,津液 的运载,使血液 如水之流 ,营周不休,如环无端, 张景岳称其 灌溉一身,无所不及 , 故凡为七窍之 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 至滋脏腑,安魂魄,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利, 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 . 若感 受风寒、风热(寒主收引、凝闭,热则煎熬津液),或 情志怫郁,气滞痰阻,或气虚 阳衰,无力鼓 动运行 等,均足以导致血脉瘀滞. (2)认为是 污秽的、非生 理性的有毒之血 ,似指血液成分的病理性改变,如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 百病由污血者多 ,《皇汉 医学》 瘀即污秽之谓 . (3)即指瘀血的病理产物, 如《素问・调经论》 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诸病 源候论》 堕落损伤,即血行失度,随损伤之处即停 积,若流入腹内,亦积聚不 散,皆为瘀血 ,唐容川 《血证论》 离经之血为瘀血 等,皆是此意. 由于血 的功能 无所不及 ,故瘀的临床表现也十分复杂, 可以涉及多种脏器及组织. 尽管如此,它也有许多 常见和共同特点,如固定不移之疼痛、发热、皮肤黏 膜红肿、青紫,瘀斑、瘀点、症积、肿块,甚至反复或 顽固出血等,舌、脉亦有其相应特点. 热 在中医学说中涉及病因、病机、治则、药性 等多方面内容, 热 的病因病机概念,传统经典所载 约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文字记载有 火 与 热 之分. 作为六淫病邪之一,《素问 ・ 至真要大论》、 《景岳全书》等均载有 风、寒、暑、湿、燥、火 ,作 火 而无 热 . 但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及后世 《医碥》、《察病指南》 等则将六淫之邪作 热 而无 火 . 由此而产生了一些不同见解,如《类证治裁》: 风、寒、暑、湿、燥皆外因,惟火多属内因. 而《景景 室医稿杂存》认为火不是病邪,只是病机,故谓: 六 淫之气,实只有五……而五者无不从火化,是以名为 六淫. 及至清代医家,如《外感温热论》又将热邪称 摘要 瘀热 是中医的一种重要病机概念,其形成分别与造成 瘀 和 热 的内、外因素有关,但有由热致瘀与由 瘀致热之分. 瘀热 为病,可有发热、出血、斑疹、黄疸、昏迷、厥脱、症积等多种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先后提出犀角地黄汤、 抵当汤、下瘀血汤等代表方剂,清代叶天士提出 凉血散血 为其治疗大法. 周仲瑛教授在继承、发扬传统 瘀 和 热 的理 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和建树,总结外感 瘀热 有攻窜散漫、多症杂陈、易于深入损伤脏腑、腐败破坏导致实 质性损害等病理特点,内伤 瘀热 往往标实本虚互见,病多迁延难已,涉及多脏,脏腑体用皆损,甚至不可逆等病理特点. 周教授总结的 瘀热 病机理论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瘀热 病因学 中医病机 中图分类号 R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4)04-0001-04 瘀热 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 ―― ―周仲瑛国医大师 瘀热 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一 唐蜀华 蒋卫民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特约专稿12014 年总第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