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ok2015 2019-06-30

晚课是反省,细细的省察,这一天有没有造作罪业?有则改之,无则加 勉,这样才叫修行人.修行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

希望自己的善业与日俱增,自己的恶业天天减 少,这就是功夫得力.功夫能得力,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在十法界、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想到哪里都能办 到. 功夫不得力的人,自己做不了主宰,正如《地藏经》上所讲,必然是 随业流转 .业力做主宰,必然是 恶业多,善业少,作主的是恶业.这种情形非常明显,我们自己稍稍反省一下就会发现,是业力在主宰我们. 譬如我们很想学好,偏偏做坏事,这就是业力在主宰.业力是妄想、习气、贪_痴慢,顺心意的境界起贪心, 不顺自己意思就生_恚.假若死的时候还是业力作主,业力会牵引你入六道轮回,如果是恶业必然牵引你往三 恶道;

善业做主宰,就是人、天二道受生;

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生三善道.净业能做得了主, 才能生佛国.净业就是一切时、一切处,处事待人接物,自己的心都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都能与四弘誓愿相 应,都能与三福、六和、三学、六度相应,就是菩萨,已经超凡入圣,必定生在佛国. 儒家教学的目的,希望大家做圣人、做贤人、做君子,而达到这个目标的原则,要从 格物致知 下手. 格物里特别讲求 克己 ,克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

不能克服,格物就没有功夫.格物是克制欲望,人都有欲 望,欲望不是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享受的欲望克服、降低. 佛法讲,欲望愈降低,你在欲界天愈往上升.欲界六层天愈往上,欲望愈少,来生享天福;

欲望愈浓、愈 执着,果报是往下堕落.佛法教人要作佛,要超越三界、十法界,所以教人一定要断欲望.心理上不能有丝毫 的欲望,要舍得干干净净,要知道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本.你能够舍弃欲望就是舍弃六道轮回,舍弃了六道轮 回,再到六道轮回来,就是菩萨度众生,是乘愿再来,不是轮回来受报.示现的种种形象,都是为了帮助一切 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都是来唱戏、表演的,来教化众生、启发众生,我们要能体会佛所说的甚深义趣. (节录自净空法师讲述之早餐开示20-13-0615) 经论辑要:地藏经讲记(29)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本品开端,科注有段精采的概叙: 谓见地藏之像,闻地藏之名,无不获大利益.例同观音,闻名、见身、心念者,皆能灭苦.见身致礼,即身业机.闻名故称,即口业机.身口由心,即意业机.机感既成,冥显 自应. 此中之义理很深.见到菩萨的形像,听到菩萨的名号,是否真能灭苦?是真的,然不是现在,而是将 来.现在种的是因,所谓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眼既见相,亦是 一历眼根,永为道种 ,其利益不可思 议.此利益何时得到,则要看心行何时与菩萨相应,若相应,利益就能现前.虽见像闻名,心行与菩萨不相 应,其利益不能现前. 见到菩萨礼敬是身业;

闻名称念 南无地藏王菩萨 是口业;

身礼拜、口称名皆起于心,是意业.三业相 应自然感应道交.菩萨之应有显冥之别.我们通常讲,功德利益不能现前是冥应,功德利益现前是显应.显应 是礼敬称名,与经典的理论、方法、境界相应,以及心行与菩萨相应.虽然也礼敬称名读经,若思想、行为与 经不相应,经上所讲的皆没有做到,则佛菩萨之应不显著,即是冥应.那现前依然要受苦遭难,甚至于还一样 要堕落,照旧搞六道轮回.是故不能说没有感应,而是感应的力量很薄弱,波度不强而已.我们烦恼习气的波 度很强,故显示不出佛菩萨之加持.若真正能依教奉行,所感的力量很强,佛菩萨回应的力量自然也很强,因 此现前就能非常明显地转业. 本经前后照应得好.经文一开端,佛放大光明云,结束时又放大毫光相.佛在这一会上,前后都放光.在 许多大乘经典中,经上所说的放光通常只是一次,放光两、三次的较为希有. 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 尔时 ,是世尊讲完依教修行者得到坚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天王天神的拥护之时.此时,释迦牟尼 佛从顶门上放光.科注云: 自尔时至告诸大众,皆经家所叙之文. 经家是集结经藏之人,叙述其时之事, 记录当时之状况. 恰于地神护法品后放光者,为证前起后,令诸众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议本有之 常光也. 此是说明世尊放光之用意. 证前起后 ,前面在 忉利天宫集会品 ,世尊曾放大光明云,此处 又放光,前后呼应.大众听经至此接近圆满,此处之用意在于令大众见到瑞相而开悟.悟什么?世尊自始至终 都是讲我们的自性,正所谓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本经所说的,都是讲六道三途之状况.六道三途从何而 来?乃自性之所变现,没有离开自性. 顶门 是头顶.从头顶放光,不是常光,是放光现瑞.顶门放光表一切种智,与世尊在楞严会上放光现 瑞之意相同,我们要能体会瑞相之意. 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礼称念而进于极果者. 此是令我们悟入其 意.我们修学要从地藏法门学起,地藏代表心理建设,若非善心,修学就无从学起.地是心地,藏是宝藏,宝 藏是比喻智慧德能,真心含藏无量的智慧德能.如何将自性智慧德能开发出来?用孝敬来开发.我们必须认 知,一切有情众生是自己的 过去父母,未来诸佛 .既是自己父母就要懂得孝亲,既是未来诸佛就要懂得尊 师,方是孝敬之落实.我们以孝顺心、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心转变了,就转凡成圣. 所谓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 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红毫相光.大红毫相光.绿毫相光.大绿毫相光.金毫相光.大 金毫相光.庆云毫相光.大庆云毫相光.千轮毫光.大千轮毫光.宝轮毫光.大宝轮毫光.日轮毫光.大日轮 毫光.月轮毫光.大月轮毫光.宫殿毫光.大宫殿毫光.海云毫光.大海云毫光. 放光共十六句,三十二种毫光.毫是白毫,佛眉间有两根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赞佛偈曰: 白毫宛转 五须弥. 佛的报身很大,两根白毫盘旋在一起,宛如一颗宝珠嵌在眉间,大如五座须弥山.佛的白毫常常放 光.科注云: 毫相是一,即用之体.光色不同,即体之用. 说明此十六句是同一件事. 一即是多,多即 是一 ,此即是《华严经》上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之境界.三十二种毫相光表 多即是一 ,毫光里种种 颜色,各不相同表 一即是多 . 一 是体, 多 是用,体虽然是一,其作用不同.科注引《法华文 句》,用五色来比喻五道,青色比喻地狱因果,黄色比喻饿鬼因果,赤色表畜生因果,白色表人天因果.此地 分大色、小色,小色相是比喻二乘,大色相是比喻菩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