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过于眷恋 2019-03-03
90后后任性得起系列 大禹治水的传说家喻户晓,大禹之后又将 发生怎样的故事?「赛马会艺坛新势力」呈 献本地跨领域媒体艺术家伍韶劲(Kings- ley)的最新作品――《大禹之后(After the Deluge)》,作品探索现代人如何应对 大自然的气候转变,也是艺术家向城市无名 英雄的致敬之作.

《大禹之后》即日起至1月31日於渠务署 下的大坑东蓄洪池向公众展出,希望让大 众了解有关现代「大禹」的事迹.蓄洪池一 般不对外开放,更是首次用作艺术展览场 地.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王英伟博士於开幕 礼上致辞:「艺发局曾经与不同机构合作推 行艺术活动,这一次与渠务署合作在蓄洪池 举行艺术展览,这次活动别具意义,让艺术 家伍韶劲在创作中表达自我,展示对香港与 别不同的情怀.」渠务署署长唐嘉鸿则表 示:「是次展览场地大坑东蓄洪池是全港第 一个及最大的地下蓄洪池,对於渠务署是一 个很有代表性的防洪设施.我们十分高兴与 艺术家伍韶劲合作以艺术的手法,令市民用 全新的角度认识香港的防洪设施和渠务署的 工作.」 声光结合铺排新景象 《大禹之后》探索现代人如何应对大自然 的气候转变,亦是Kingsley回应参与2016年 澳亚艺术节的作品,南澳的乾旱环境给了他 灵感,今次便以水为主题, 透过《大禹治水》这流传了 几千年的中国神话故事,再 配合场域特定创作,带领观 众关注和欣赏一直默默耕耘 的无名英雄.作为本地跨领 域艺术家及设计师的 Kings- ley,专长概念式、场域为本 的社区主导项目,在过往的 作品中常以光作为表达媒 介,比喻照耀周围却被忽略 的物件,今次他则透过由电 脑控制的灯光和风扇装置, 设计出一个互动式、让人有 身临其境的感觉的艺术展 览. 欣赏作品的观众将由地面 的绿色泵房出发,再沿着主 要雨水渠道所在的位置,漫 步进入大坑东蓄洪池中. Kingsley善用大坑东蓄洪池广 阔且幽暗的地底环境,再配 合声音导航,带出不同的场 景,让观众恍如置身水底,切身的感受其神 秘且宏伟的面貌.他透露,作品从筹备到创 作完成耗时约一年,「只要我们善用身边的 资源,不用很多花费也可以完成艺术作品. 我们团倾向於以抽象和清淡的手法,将洪 水过后的新景象铺排在观众面前,期望观众 的注意力更聚焦在蓄洪池本身.而如何处理 蓄洪池内的气味,是我们遇到的挑战,也提 醒我们地下的坑渠是用来处理雨水,而不是 随意倾倒垃圾污水.」他说. 被忽略的蓄洪池 原来在1980年代,市区急速发展,旧区 的雨水排放系统不胜负荷,每逢大雨,雨水 会沿狮子山涌到旺角,弥敦道和界限街在

1990 年代多次淹成汪洋泽国.此时,渠务 署采用创新方法,在4年内兴建了一个缸内 高度7.5米,容量大如40个奥运标准游泳池 的大坑东蓄洪池.大雨时,蓄洪池将上游的 过量雨水暂存,纾缓排洪的樽颈问题. 「旺角再无水浸,蓄洪池却被忽略.」藉着《大禹之后》这个媒体作品,Kingsley希 望能将这个悄悄地守护着香港――我们的城 市的场域,转化成静思默想的空间,让我们 看见平常看不见的起伏,到从不沸沸扬扬 的声音,怀着感恩的心,想起一群在各行各 业默默耕耘,为大家努力付出、「功如大 禹」的无名英雄. 在展览期间,观众可以透过预约星期四至 日的导赏团(www.afterthedeluge.com),一访 这个平常限制开放的地底世界,揭开大坑东 蓄洪池的神秘面纱,亲身感受它背后的故 事.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张岳悦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媒体艺术家 媒体艺术家伍韶劲 伍韶劲 《 《大禹之后 大禹之后》 》 致敬城市无名英雄 致敬城市无名英雄 Kelvin介绍,餐厅菜单中的汤底和食材会 因应季节而变换,其中不乏泰国供应商的地道 产品,如Mama公仔面等,泰式排骨、鱼饼及 黄金袋也颇有惊喜,而装潢时尚的水吧顺应旺 角区的年轻潮流,同时提供多款泰式特饮及酒 精饮品.另一方面,菜单中也不乏传统港式打 边炉所需食材,及因应不同顾客口味需要而设 的自费手切牛肩肉及海鲜拼盘.同时,餐厅内 还设有自助美食,放满泰式沙律、熟食和甜 品,供客人在等待火锅沸腾的时刻各取所需, Michael介绍道:「餐厅下午5点开始营业至凌 晨2点,三个时段内的沙律、熟食和甜品各有 不同,保证顾客每次来都有新尝试.」 Fiona忆述,餐厅开业初期,在食材和酱料 方面会更偏向泰式传统口味,当请来一众亲朋 好友试食提供意见时,才发现香港人对港式打 边炉的坚持不会因所食餐厅种类而改变,例如 泰式酱油和虾片无法替代豉油和炸鱼皮在港人 心中的位置,自助饮品柜的汽水供应同样是打 边炉必备.最终,「泰边炉」在泰式和港式风 味之中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 在香港,火锅放题屡见不 鲜,泰式任饮任食火锅你又 食过未?四位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