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怪只怪这光太美 2019-01-11
青年时报 B3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编辑 /张鹤 美编 / 韦陈健 信箱 /rwhz@sina.

com 人文杭州・ 面孔 清朝光绪年间, 天竺山地 区村民采山上的大叶箬竹 ( 与 小苦竹类似, 比小苦竹色深) 为筷,简单切割就拿来出售,故 而得名. 因产地三天竺寺为佛 国福地, 故带有好运祈福的寓 意,前来叩拜的香客争相购买, 传播到各地. 光绪年间, 一个匠人将铁 板刻画,加热后给竹筷烙花纹, 镶上锡质筷头, 又用酸碱中和 法给筷子染上不退色的枣红 色,使得筷子更加精美. 民国时期,两个叫平阿大、 平阿二的兄弟发明了用烧红的 铁壁在筷身上绘画的技法,使 得线条更细腻, 杭州的天竺筷 作坊已经发展至十余家. 这些 作坊大多集中在大井巷、 十五 奎巷,流传着一句话: " 天竺筷 出了名,做煞了大井人. " 据说宋美龄到杭州游玩, 买了很多天竺筷, 并作为国礼 赠送给各国的使节夫人. 《 人文杭州》记者 方舒 通讯员 王晶 天竺筷重生: 一个老杭州的坚守与希冀 前正在试开馆的桥西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里,展示了19种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其中有 老杭州打小就用的天竺筷. 在天竺筷的展示场地上,一捆细长的小苦竹挨在一只电炉旁,炉上的铁板被烧得滚烫,阳 刻的花纹细腻而流畅.等待小苦竹被切短修边后,便可放在炉子上来个 " 铁板烧" ,烙出一身暗 褐色的图案.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俯在案几上,展示另一项工艺:他以细竹为纸、烙铁为笔,转折钩挑 间,就烙出了一幅环绕360°的西湖山水,引得观众一阵赞叹. 他就是天竺筷第五代传人王连道,一个用了一辈子天竺筷的老底子杭州人. 筷厂只是间小作坊 展示馆外运河流水潺潺, 顺着河水向 南2公里, 北大桥旁的景苑路4号是天竺筷 的大本营―― ―" 天竺山"牌天竺筷厂. 这只 是一栋背街的写字楼, 若不是有王连道领 着,以及一楼入口处半米高的招牌,怕是很 难想到里面竟然是天竺筷的生产基地. 厂子设在六楼,500多平方米, 设有仓 库和操作间.说是筷厂,其实更像是一间小 作坊.仓库被隔成了上下两层,下层的货架 上摆着通过检验的小苦竹原材料, 上层则 堆着小苦竹废料.操作间里,竹筷清脆的撞 击声混合着机器声, 仅有的七八位工人流 水操作,有的选料,有的烙花,有的碾磨. 王连道的办公室在三楼, 这间屋子实 际上是他医疗器械公司的办公室, 虽然其 中的陈设与医疗没有一点关系. 窗台上放 满各式花纹的筷子、筷架,参加展会的胸牌 挂了一衣架," 从建厂到现在, 参加的展会 有100多个. "柜子里塞着大大小小的奖状 和授牌: 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杭州老字号、中国农产品品牌博览会优 质农产品金奖,等等. " 拿过近40个奖,全国、省级市级的都 有,7月份刚被授予杭州大师工作室". 从商人到生产者 " 2000年的西博会产品类铜奖是我获 得的第一个奖项,那时候还没这个厂子. " 那一年,王连道将天竺筷、王星记纸扇、张 小泉剪刀和杭州丝绸组合在一起, 装成一 个" 杭州四宝"礼盒,获得了一致好评,订单 也纷至沓来. " 杭州四宝"礼盒的成功,证明了王连道 是一个有想法的商人. " 我在上世纪90年代 下海,考量了几条投资线,我寻思将杭州的 特产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礼品应该很好 卖. "在光学仪器厂做过13年的车工,当过精 工车间主任的王连道离开了毛源昌眼镜,从 自己熟悉的行业入手,开过了几家公司. 虽然礼盒很成功, 但是这个打小就用 天竺筷的老底子敏感地觉察到天竺筷与其 他三宝的差距," 多是小作坊生产, 在质量 上与其他三宝差太大,影响整体质量". 而随着廉价的机械筷大量充斥市场, 价高质次的手工天竺筷被边缘化了, 这让 有天竺筷情结的王连道非常着急," 作为老 杭州,对天竺筷有感情. 这么好的东西,实 在担心它消失在杭州,我心里舍不得. "他 决定制作天竺筷. 王连道先研读天竺筷的相关书籍,还 在萧山河余杭找到两位老师傅拜师学艺. 早在20年前他就拜书法篆刻家王京甫、画 家篆刻家吴静初为师, 又在西泠印社学习 书法、国画、篆刻. 摆弄设备更是他的老本 行,更精密的眼镜都能做好,做筷子更是小 菜一碟,很快就掌握了制作工艺. 王连道找到余杭横湖的花园竹筷厂合 作," 他们已经生产其他工艺品了, 只剩个 厂名还跟筷子有关. "在他的坚持下,筷厂 重新开始生产天竺筷. 经过多年的准备,在2006年,王连道成立 了自己的天竺筷厂. 受保护的天竺山不能砍 竹子了,为了找原料,他跑遍了打听到的产竹 地,跑了十几个山头,每个都要亲自检查过, 看看是否适合. 而那时,他已经60岁了. 亏了7年本 王连道的理想像烙花一样美好, 而现 实却如筷子一样骨感. 开始做最传统的工艺, 产品的质量很 糟糕,比如筷子头是用刨刀削的,像刨铅笔 一样, 很容易戳破嘴. 手工产品的价格又 高,毫无竞争力." 人们承受不了这个价格, 一直到2009年, 整整3年没有卖出一双筷 子. " 王连道找老师傅一起研究,想办法改 进工艺. 老师傅都说没法改进了,上一辈 人都是这样做的. 但作为车工、篆刻爱好 者、书画爱好者、商人的综合体,王连道对 自己很有信心,这信心更来自于对天竺筷 的不舍. 王连道凭借10多年的工作技术, 对天 竺筷加工的各项设备进行了改进. 比如烙 花炉子一直烧煤很呛人, 被他改造成了电 炉,筷子头则是用砂盘上碾磨出来的,这样 不会划伤嘴. " 匠人给予生命,诗人给予灵魂."这是 王连道对来访者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他希 望自己是个诗人. 过去的烙花是单纯的复 制,而他则想在上面烙西湖、烙运河,烙下 杭州所有美好的风物人情. 筷子是圆柱形 容易滚,他就设计出各式各样的筷架,甚至 找官窑的窑子烧. 王连道设计的新筷子在实用基础上, 向旅游纪念品发展." 这是只有我们杭州才 有的特产,我要把它做成工艺礼品、杭州人 能拿得出手的礼品. "在人们心目中,筷子 是很便宜的,没想过筷子要几百块钱,这种 观念慢慢被接受. 筷子也在不断地参展, 奖牌奖状也拿 了不少,可是就是不赚钱. 亏本就亏本吧, 他把医疗器械公司每年的盈利全投进了筷 厂. " 眼镜店也全丢给妻子打理了,她对我 意见很大:别人都不在乎,你干吗去这么辛 苦地恢复筷子. " 至今, 天竺筷厂依然没有回本," 欣慰 的是,现在厂子可以独立生存了,去年收支 持平,今年稍微有点盈利. " 对未来更多期待 天竺筷的主要销售渠道是旅游景点纪 念品、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定制作为礼品,以 及楼外楼等饭店的订单, 网络营销做得并 不好,只有一家淘宝店,而专卖店则只是开 在庆春路93号,妻子打理的华侨眼镜店旁, 那也只是一方5米长的小柜台. 王连道认识到销售是自己的短板," 营 销思路很关键,需要有头脑的团队来操作, 我年纪大了,吃不消了."7月份刚授牌的大 师工作室会有资金奖励, 不过对于厂子发 展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 更希望政府能够在投资方面进行 支持,如果有大的资本进入,我觉得能做 得更好. "王连道希望有大的资本注入, 也不介意资产重组," 如果大的资产愿意 进来,我来打工都行呢. "对他来说,自开 始赚多少钱就不是重点," 我要发挥自己 的特长,专注于创意开发. 经营上精力和 能力都不够,我还想写天竺筷的历史、带 徒弟. " 王连道甚至写好了长达9000字的品牌 战略延伸策划书,包括室内外装饰、竹木美 术工艺品、实用工艺品、山货野珍( 笋干、小 核桃等) 等与竹子有关的周边产品. 说完发展策划,王连道想了想,又补上 一句话:" 我对投资者就一个要求, 厂子或 者公司必须设在杭州. " 目 天竺筷小史 天竺筷礼盒 《 运河古韵》. 王连道在切小苦竹. 王连道在筷子上烙花. 天竺筷 《 人文杭州》记者 方舒 通讯员 王晶 图片由王连道提供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
大家都在看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