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2018-09-06
责任编辑: 徐丽

电话:

64826778 副刊

4 2019年6月6日 星期四 一酸 ・・ 小时候猜过一则谜语: 衣 服长山上, 身体长田里, 穿上 衣服进塘里, 脱了衣服进洞 里.

说起粽子, 中国人首先想 到的是屈原和端午节.爱国 诗人的骨气早已成为中国人 的文化基因之一.粽子因而 被国人所接受, 不仅是因其味 美, 更多是对屈原的敬仰, 便 有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在 淳安, 很多地方端午并不吃粽 子. 淳安在屈原时代, 属越. 屈原为楚人.楚 后来灭了 越.从情感上不愿接受楚的 文化.这个解释是淳安王兢 老师所说, 可能没依据, 但解 释得通.就汉文化本身而言, 是一个包容的文化, 就像这粽 子, 在箬叶以及温度的共同作 用下, 本来散乱的糯米紧紧抱 在了一起, 带上箬叶香气, 成 就了这人间美味. 糯米浸泡后, 加入适量的 盐, 也可拌入适量酱油.也有 在糯米里拌入赤豆、 番薯粒 的.为了粽子更加美味, 淳安 人常用板栗、 蜜枣、 豆腐和腊 肉作为馅料. 粽有四角.在学裹之初, 经常把它裹成三角.为什么 是四角?在古代祭祀常用的 牲 , 为牛头和羊头, 它们都 有 两只角 .后来演化为用 四角的粽子替代了牛头和羊 头.而在屈原跳江后, 粽子的 祭祀意义便被纪念屈原所替 代. 在还没高压锅的年代, 把 土灶烧得旺旺的, 穿了衣服的 粽子就入 塘 了.锅要盖严 实, 缝隙要用布盖好, 以防蒸 气走漏, 确保粽子能够熟透. 煮的时候, 不许小孩靠近, 常 常被警告, 围灶台, 粽角就煮 不熟.锅内散发出来的粽香, 却不时地诱惑我们, 流连灶台 边, 又不敢靠近, 怕出现生米 粽.可每次起锅, 都会出几只 生米粽. 现在用高压锅煮, 省时, 不会出现生米粽.那些儿时 的警告, 如今想起, 淡淡一笑, 不必与时代较真.不管时间 过去多久, 那些美好的往事, 也被回忆裹成了一只粽子, 在 时间的烧煮之下, 变成了人生 美味. 裹粽的糯米, 只在第二季 水稻才种上一点.糯米稻与 普通水稻不同, 尤其在成熟 期, 可清晰分辨, 糯米稻穗是 直的, 普通水稻穗是弯的. 箬叶像是放大几十倍的 竹叶.淳安有一传说. 明宪宗年间, 浙赣两地官 员不和, 常因小事吵闹.有回, 两地官员又为家乡的毛竹 大小而吵.江西官员便运来 一根竹, 皇帝见了, 赞许毛竹 粗大.商辂见了, 便说, 万岁!这毛竹与我老家比, 简直 是小儿科.江西官员不服气, 你也运株来比划比划.商辂 说, 我马上派人去办便是.几 天后, 皇帝问商辂, 你毛竹运 来没有?商辂从袍袖里摸出 几张箬叶递给皇帝, 说, 万岁!我老家毛竹实在太粗太 长, 加上山路崎岖, 运根到京 城, 实在不易, 为赶时间, 只好 先带几张竹叶来.万岁, 你看 看便知.皇帝马上命人取来 竹叶, 与这箬叶一比, 便有了 答案, 判浙江毛竹粗大. 喜欢粽子的美味, 却不喜 欢粽子的形式.箬叶虽然赋 予了糯米清香, 却是一种强迫 式的给予, 完全忽略了糯米个 体的自由.但对于一个粽子 而言, 箬叶和棕榈叶是清规戒 律, 没有它们, 粽子是一盆散 沙.于是在民间, 又多了一道 美味, 叫糯香仔排, 箬叶还是 有的, 从包裹变成了铺垫, 同 样利用了箬叶的清香.当作 馅料的腊肉, 换成了仔排, 而 且成为了主料, 糯米从主料变 成了辅料, 烹饪的方式从煮变 成了蒸.形式与内容之间, 每 个人都在取舍, 有的人找到了 合适的度, 捏拿有了分寸, 便 走向了成功.有的人却偏执 于一面, 于是迷失了本性. 粽子 余书旗 ・・・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搓线 这一门传统的手工工艺逐 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紧接着, 原 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的 苎麻园 也随之消失.原因很简单, 因为 农村做布鞋的人越来越少了. 上世纪70年代以前, 农村人 穿的大多都是自制的布鞋.做鞋, 得先纳鞋底, 纳鞋底得有线, 线得自己搓, 用苎麻搓, 苎麻得自 己种.所以, 早年的农村, 基本上 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 苎麻园 , 我家也有. 苎麻纤维的作用很多, 小时 候床上挂的蚊帐就是用苎麻纤维 编织的夏布所制.家乡人自古就 有种植苎麻的习惯, 但不是用于 编织布料, 而主要是用来搓线, 搓 缝补衣服和纳鞋底做布鞋的线. 苎麻一年可以收割三茬, 头 茬在芒种之前, 二茬在立秋之前, 三茬的收割期不能超过霜降.小 满一过, 苎麻的茎秆由绿色渐渐 地变成了褐色, 这是成熟的标志, 到了芒种前后就可以收割了. 收割的季节到了, 挑了一个 好天气, 父亲起了个大早来到 苎 麻园 里, 把苎麻叶子全摘下来, 这是上好的猪饲料.趁这时间露 水未干皮好剥, 把苎麻茎秆外面 的纤维部分剥落, 扎成几个小 捆.回到家, 放入早已准备好的 大木盆里, 用石块压着, 盛满水. 到了中午时分, 便好开始给纤维 刮皮了. 刮皮有专用的工具 苎麻 刀 .刮皮之前, 把浸泡在水里的 苎麻捞起来, 再把水抖落干了, 稍 晾一下, 便好开刮了.刮的时候, 先在大腿上垫上一块旧布片, 然 后取一片苎麻纤维放在布片之 上, 表面朝上, 一刀一刀慢慢地把 纤维的表皮刮干净, 便露出了白 色的纤维, 尔后晾晒干了, 贮藏待 用. 农闲的时候, 母亲便会抽几 天时间把这线给搓好了, 以备下 半年做鞋用.线分两类, 纳鞋底 的线粗, 叫 大布线 , 缝补衣服的 线细, 叫 小布线 .大布线有大 布线的搓法, 小布线有小布线的 搓法.搓线之前, 把干燥的苎麻 给浸透了, 掰成细丝, 大腿上放一 片专用的瓦片就可开始搓线了. 因为家乡的方言把瓦片叫做 青 , 所以这种专用的搓线瓦片 叫做 搓线青 . 搓线青 和其它 瓦片一样, 也是用粘土烧制, 但比 普通瓦片厚实、 略长, 弧度也小 点, 上面还刻有条纹, 以防搓线时 打滑.搓线时, 只要把 搓线瓦 像马鞍一样扣在大腿上就可以开 始了. 搓 大布线 的工艺相对简单 些, 只要把掰好的苎麻纤维搓成 一庹来长的线便可.搓 小布线 的工艺相对要复杂一点, 事先得 把苎麻纤维一根连一根地捻接起 来, 然后像卷毛线一样地卷成一 个比拳头还大的线团, 这个过程 称之为 织茧 , 到搓线的时候, 按 需要的长度剪断即可. 小布线 长短没个定数, 比 大布线 略短, 一般不足一庹. 线搓好以后, 串成半斤左右 为一束, 挑一好天气, 放入锅内, 加水, 加豆壳灰(黄豆秸秆烧的 灰) , 为增白, 还需加一撮石灰, 石 灰不能多, 多了烂线.水烧开后 中火煮2~3个小时左右, 趁热拿 到溪埠头上去捣捶, 要是等冷了 再捶, 就漂不白了.就这样, 边捶 边漂, 边漂边捶, 越捶越白, 直到 把线捶到雪白为止.然后赶着太 阳晾晒, 干透以后放入箱子里好 生保管, 别让它发霉了, 这可是供 一家老小缝缝补补、 鞋头袜脚用 的宝贝哟. 苎麻与搓线 王丰 ・・ 很多歌消失了. ――这 是一代文学大家汪曾祺小说 《徙》 开篇所写的一句话.汪 老先生这一句话写的是家乡 学校一首校歌的消失.校歌 消失了, 记忆还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