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黎文定 2018-08-04
2 中国社会学会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主办1996 年3月三访赤峰 费孝通

1984 年8月,我曾到内蒙古赤峰市(原 名昭乌达盟)调查过一次.

今年(1995 年)7 月我第三次访问赤峰,其间相隔

11 年.事前 我了解到在这段时间里,赤峰的经济有显著的 发展.单以工农业总产值说,1994 年已达 96.5 亿,比1933 年增加

5 倍多,而且工业产值已 超过农牧产值,达到了

6 比4的水平.因此, 我很想亲自去看看这个边区的发展情况. 这次访问虽因年老力衰, 跑的地方比上次 少了,但还是得到不少新的知识.下面将就四 个方面提出一些体会:一是恢复生态,二是农 牧结合,三是乡镇企业,四是发展前景.

一、 第一个是生态问题, 我在第一次去赤峰访 问时已经注意到,当时这个地区生态破坏的情 况很严重.我生平初次亲眼看到一片片生命已 被消灭的流沙.我记得在车上望见有人躺在沙 丘上睡觉,觉得很奇怪,一问才知道,在沙丘 上连蚊子都没有,是个不受任何打扰的好地 方.当然没有生命的地方是养不活人的. 后来苏赫同志告诉我赤峰附近发现了红 山文化遗留的文物. 那是

五、 六千年前的事了. 这样远古的时代,赤峰这片土地上已有农耕而 且已有村落.接着他带我去参观文物展览馆, 我见到了纪元前

16 世纪的铜器,大概相当于 中原夏商时代,这里的居民已经有了和中原水 平相当的文化.如果这个西辽河上游地区自古 就是一片荒凉的沙漠,我想是不可能有那样发 达的红山文化的.从考古学上的实据来看,大 约在春秋时代,这个地区曾经发生过社会文化 的很大变动.很可能从那时起,北方的民族引 进了牧业.可是从有文字的记录中还可以看到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代赤峰还是松林茂盛 的风景区.契丹民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辽代 (907-1125),其政治中心上京和中京的故址 都在现在的赤峰地区.当时这个地区不可能是 个沙化严重的区域.看来这地区生态破坏是其 后一千年中的事,甚至是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几 百年中发生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制止边区生态破坏,一 直是国家的重要政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 后,胡耀邦同志提出的种草种树成了当时切中 要害的急迫措施. 赤峰市是治沙的先驱. 早在六十年代中叶 就成立了专业的研究所,开始切实地探索治沙 的措施.经过了大约有十多年,到八十年代初 我来赤峰访问时,就看到了初具规模的太平地 林网建设.这对我印象极深.1959 年时生活在 一片沙化土地上的

4 个村

54 户人家,在1965 年已成功地营造了大面积的农田防护林,把整 片土地划成了

70 多个网眼,每个网眼有

200 亩农田.这个林带对林网内的农田起了防护作 用.1982 年赤峰遭到

11 级暴风,全市灾情严 重,而太平地却太平无事,赢得了附近人民对 林网的信誉,从此不断扩大.今年我再次去访 问太平地时,车子在林网里穿行,远远望去, 看不到底,像是进入了绿色海洋.前两年又从 远处打了深井,用水泥渠道引水进网,扩大了 几万亩农田.同行的同志还跟着向导到网边的

3 沙区去观看正在兴建的新网眼.这是说林网的 建设正在不断扩大中.这使我感到十分欣慰, 因为我上次访问后曾说过,赤峰已找到了治沙 的路子,但是路子必须延伸出去才能成为大 道.现在林网建设在太平地推开了,但是我希 望这个经验还应当推广到更大的范围里去,不 仅在赤峰各地推广,在国内推广,还要推广到 国外去.听说联合国已经注意到太平地的成 效,我非常高兴.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说, 中国北方土 地的荒漠化每年高达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