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戴静菡 2018-06-17

美德伦理学;

情感主义;

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

!%9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 ;

# 9;

(# $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年;

月第$<

卷第;

期0*123 4,352+6378 (9:3.)6);

:8 -,<

=)>

3-. =>

32,>

2) =.>

8, '

#) ?).@$<

A)B# 移情概念的渊源与指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江苏 南京 )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卷谈到与理智美德相关的 ! #$% (英文译作 时, 亚里士多德曾提及 概念. 在一些重要的英语译本中, 它都被译作 +,(-.*/01 #$%&

'

+ (同情式的判断)

234 5637, 2!4

578 . 斯图尔特 (9: ;

: >

2;

@) 沿用了这个概念 !/# >

2%>

E,C1,/, !B# >

2%>

E,F1,,

. 不过, 对胡塞尔来说, 讨论行为者 之间体验互通的可能性, 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行为者对外部世界体验直达的可能性. 因为在他看来, 一 个客观的外部世界只能主体间地被体验到, 也就是说, 被多数进行认识的个体所体验到, 这些个体处在 相互理解之中. 因此, 对其他个体的经验就构成一个前提条件 , 这就是 移情 !0# - . 与利普斯相似的是, 胡塞尔也认为, 实现移情的一个必要条件就在于, 移情者至少要对来自被移情者的肉体方面的被给予性 有所把握, 而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肉体理解为带有精神活动的身体, 即 另一个与我的自我相似的自 我的实存, 再后才理解他人的某个心灵的 '

表达'

!C# . 但胡塞尔认为, 移情所获得的他人的体验, 虽然 是 以切身的方式被直观地给予我的, 但是这和他人的体验不同. 他人的体验根本不能以和我自身的体验一 样的原始方式被给予我, 它们对于我来说是不能通过内在意识而通达的 , 因此, 移情者和被移情者的体 验并不能像利普斯所说的那样实现完全的重合, 移情者 并没有对这些体验的内感知, 而只有外感知 -7# . 李义天: 移情概念的渊源与指称 -!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然而, 舍勒 则认为, 移情的发生根本就不需要建立在知晓另一个行为者的行为或表情 等 有关其肉体的知识 的基础上. 因为 凡是其精神活动的符号或踪迹被给予我们的地方, 比如在一件 艺术品或一个意志行为的可感的统一性中, 我们便会立即从中把握到一个活动着的个体之我 +,-. . 而且, 除非我们预先已经知道他人的那个行为或表情所蕴含的情感内容, 否则, 我们对他人行为或表情的模仿 是不可能直接将我们引向相应的精神状况的. 所以, 舍勒认为, 利普斯的模仿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一个行 为者对于另一个行为者的精神状况有所体验的移情现象+,,

. ,/0 . 不仅如此, 与胡塞尔 (当然也包括利普斯) 不同的是, 在舍勒看来, 移情本质上是一种 内感知 , 即 我们内在地感知到陌生的 '

我'

及其体验行为, 就像我们感知我们自己的 '

我'

那样 +-1.

22 . 也就是说, 一个行为者有能力在自身当中直接地感受到另一个 行为者的精神状况. 而这不仅意味着 移情 是一种通过 直接的被给予性 而获得的关于他者内心体验 的经验, 而且这种经验与他者自身的体验是同一的, 因而具有同样的原初性. 舍勒的观点遭到胡塞尔的学生艾迪特 ・ 施泰因 (3456'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