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翔的荷兰人 2018-06-14

6 8]. 银行主导学派和市场主导学派的争论虽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但双方都强调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之间的相关性, 因而都称为 金融结构非中性观 .与之相对应的 金融结构中性观 则弱化这一相关 性, 反对用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区分来判定金融体系的优劣.这类观点主要包括金融功能观、 服务观、 法律观等非结构论③,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更关注如何改善银行体系、 市场体系和法律体系的 功能, 以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提高经济增长率.

(二)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 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之间的互补共生关系 金融结构非中性观 强调的是银行和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然而,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 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之间并非是替代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按照传 统理论, 随着交易成本的下降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金融中介的作用应该下降, 但事实上, 发达国家 金融市场自上世纪70 年代以来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 一是金融中介成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 金融中介实际上是替代个人参与金融市场而非替代金融市场;

二是风险管理成为金融中介最核心的 业务, 金融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正是金融中介越来越多地使用新金融衍生工具的结果.因此, 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之间存在共生的关系[ 3], 可为实体经济提供互补的金融服务. 由于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各有其优势和劣势, 我们在分析比较不同金融体系时应将金融体系和 实体经济两方面的特性相结合.林毅夫等认为, 一国经济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着实 体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以及不同产业中企业的规模、 风险和融资需求等, 从而形成实体经济对金融服 务的特定需求, 这是决定金融结构的根本性因素.与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结构才 是最优的, 才能有效发挥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在动员储蓄、 配置资金和降低系统风险方面的比较优势, 促进企业成长、 要素禀赋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发展.因此, 每个经济体在一定发展阶段都 有其内生动态的最优金融结构, 从横向和纵向上看都不存在适用于所有经济发展阶段和所有经济体 的金融结构.此外, 国内政策、 法律、 文化及国际环境等因素会加快或缩短一国金融结构随实体经济 发展而演变的过程, 但不会根本改变这种趋势[ 9].

(三)金融监管与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 保护投资者利益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斯 蒂芬等认为, 如果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那么以风险资本要求为基础的传统金 融监管体系则无力实现这个目标[ 10].传统金融监管是以单个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为基础, 它无法确 ・

5 9 ・ ① ② ③ 银行主导学派以Stiglitz、 Bencivenga、 Rajan、 Allen、 Chakrabortv 等为代表. 市场主导学派以Black、 Morch、 Caprio、 Levine 为代表. 金融功能观、 服务观以Morton、 Bodie 和Levine 等为代表;

法律观以La Porta、 Lopez - de - Silanes、 Shleifer 和Vishny 为代表, 又称 之为LLSV 观. 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近年全球金融衍生市场的迅猛发展, 金融机构的微观创新行为逐渐背 离了金融体系稳健性目标, 出现了金融市场监管缺位状况, 因而有必要改进传统微观监管模式.Bo rio( 博里欧) 全面比较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 认为二者既共存于金融监管体系之 中, 又相互区别.宏观审慎监管是基于微观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 是从系统性角度出发对金融体系进 行风险监测, 从而实现金融稳定[ 11].后危机时代, 国际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整个金融体系以及金 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都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是维护金融体系及稳定 实体经济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 对一国的金融体系不能简单地说何种金融结构孰优孰劣, 而应根据资源、 能力和管理 质量来判断每个经济体在一定发展阶段是否有最优且能动态变化的金融结构.基于此, 本文将考察 并比较分析此次金融危机中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这两种金融体系的表现, 进而结合最优金融结 构的影响因素, 讨论后危机时代金融体系完善和创新的路径选择与安排.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